谈到对足球战术研究时不研究半决赛决赛,大家应该都熟悉,有朋友想问欧冠决赛战术分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足球战术概述 足球战术就是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根据主客观的实际所采取的个人和集体配合的手段的综合表现。比赛实践证明,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全队是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 足球比赛是攻和守这对矛盾组成的,攻和守不断地变换组成了比赛的全过程。因此,足球战术可分为进攻和防守战术两大系统,其中又分别包含着个人和集体战术两类。比赛的实践已证明:成功地组织战术和巧妙地运用战术是夺取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做到扬长避短才能克敌制胜。 对于19世纪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并不复杂。除了守门员外的10个队员在球场上象猎杀动物一样追逐皮球,没有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战术为指导,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皮球踢入网窝。随后的球员逐渐发现足球运动的博大精深,足球学术的研究渗透入球场内,许多当时的足球队员都意识到了足球那无序的滚动和飞驰的速度比人的跑动要快,如果没有一个有组织和有结构的管理,比赛场上的队员们就会为此而消耗大量不必要的体力。于是,进攻和防守这一矛盾体出现了。 最初的战术在现在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当“1-0-10”战术出现后,当时的许多球员都以为进攻就是更好的防守,球场上的进球非常频繁。“1-0-10” 打法在初期曾经是19世纪的球员的主流打法,但后来有人通过总结发现当10个前锋都在前场的时候, 对手只要一个大脚解围到本方半场,本方就没有一个队员能够及时回撤,而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对手面对空门将皮球踢入网内。这一现象又导致后来有人提议打“1-1-9”战术,此战术的更大特点是从原先的前锋线撤回一个防守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对手的单刀球机会,但进球仍然是很频繁,守门员几乎形同虚设。 足球在19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但到了20世纪才真正把足球当作学科来看待。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足球在足球运动的早期为现代足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他们打“1- 0-10”战术和“1-1-9”战术的时候,世界各国还对足球一片茫然。随着经验的增多,已经有不少人发现了足球比赛除了前场和后场,还有一个中场的承上启下。于是,新的战术体系发生了,当时有人将前场的9个前锋又进行了细入的划分,就好像国际象棋里的棋子一样,有的安排在前面,有的安排在后面,这是足球真正意义上的阵型,他和10个队员一字排开地平行站位然后一起向前冲的莽汉打法不同之处在于足球这一运动里出现了组织、战术和阵型.....
[编辑本段]技巧
在20世纪初期,战术依然很混乱,有人还坚信9个前锋的打法,而另外的一批新兴力量则在不断通过摸索和实践将前场的9个前锋不断的减少。1900年,英格兰布利队率先奠定了“2-3-5”打法的成功,他们让前锋里查德斯、麦克鲁基和普兰特由始至终站在对方的禁区,迫使对方的前锋不得不兼顾防守,导致他们不敢贸然出击。在布利队的三个前锋的后面又有伍德和萨加两个影子前锋,他们恰恰弥补了以前阵型上的脱节,牢牢卡住对手的要害位置,迫使对手被动埃打。在中场,则有佩亚、里明和罗斯,别看只有三个前卫,由于对方的前锋攻击体系被本方的阵型给破坏了,他们就好象是最后一道关卡,对手根本无法突破他们就已经被拦截了。而达罗科和戴维德森以及守门员托普森的后防线几乎无事可做,偶尔遇到点威胁,也可以轻松解决。这套阵容在当时经过了很多的争议和辩论后终于成功了,布利队凭借这一打法取得了当年的英国足总杯冠军。 许多俱乐部纷纷研究这一打法的优越之处,得出的结论是布利队让球场上的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身影,他们早早地就被划分到他们的区域,所以等对手进入了这个区域,他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来破坏对手的进攻。而过去的打法则不同,他们是10个前锋一起追逐着皮球,许多队员没有意义地把追逐看作是比赛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大量的无谓跑动消耗了体力,这和布利队的以逸待劳是有根本性区别的。“2-3-5”打法极大地推动了足球的发展,由于这一在当时攻守兼备的打法有着优越的进攻和防守理论为基石,许多俱乐部开始效仿,并在当时的世界足坛风行了30年。 “2 -3-5”打法的布局给对手施加的压力是这5个前锋可以在对手的禁区来回游荡,极大地干扰了对手的部署。不擅长这个打法的球队都表示头疼和烦恼。起初的前锋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随着这一阵型的愈演愈烈,“2-3-5”阵型里的5个前锋越来越消极,他们一味地在对方禁区等待捕捉进球的机会,有的前锋甚至和对方的守门员站在一起,当守门员来扑球的时候,他们就等待时机来进球。这一打法显示了足球比赛的一个很大的漏洞,于是,“越位”在1920年后出现了,越位的出现给“2-3-5”打法带来新的课题,不久,5个前锋学会了巧妙地跑位来和“越位”进行对抗,并且取得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当对手自以为可以用越位而放心大胆地向前的时候,5个前锋会如影随形地和对方的后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到了反击的时候,5个前锋会突然如水银腹泻地往对方的大门涌去,因此,“2-3-5”仍然无懈可击。在1934年,意大利国家队利用这一打法夺取了世界杯,教练波佐总结了英国人的战术,并且在国内实行“2-3-5”后,球迷都将这一战术视为没有漏洞的“教科书”。
[编辑本段]技巧
但在英国,已经有人针对“2-3-5”的凌厉的进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费尔德队的查普曼有着创新头脑,他后来又到了阿森纳队当教练。他在1927年开始寻找“2-3-5”的漏洞,利用对越位的认识领先他人一步。此后,他对“2-3-5”进行改良,把中后卫放到两个中卫之间,两员内锋向中路靠拢,将这些位置用线连起来,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纳骄人的战绩让查普曼成为足坛的传奇人物。并让阿森纳队在30年代称霸英伦。 1936 年的足总杯决赛可以看作是“WM”战术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比赛中阿森纳队把“WM”演练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注意。当时的阿森纳队仍然安排三个主前锋胡尔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对方的禁区游弋,让博登和杰姆斯打内锋,形成“M”。然后让克莱斯顿和科宾打中场,由梅尔、罗博兹和哈普古德打后卫,形成“W”,前场的套路依然和过去一样,而后场则让罗博兹当起了领袖式的人物,他以中卫角色进入了这一体系后,克制了对手的5个前锋的打法,并且由他在中后场的关键位置带动队友制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过很讽刺的是,1936年的足总杯虽然是阿森纳队夺取了冠军,但当时执行“WM”战术给欧洲带来轰动的教练却是乔治.阿里森。 1938年, 意大利的教练波佐带队到法国卫冕,他并用了旧式的拖后中锋,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击手,这种意大利式的WM战术,让“WM”中的中卫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学习英国的2-3-5打法,让意大利取得冠军,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问鼎冠军。 以后的20年里,“WM”成了主流战术,其间许多的变化都是在这个方面进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奥地利队的教练拉帕恩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战术,他要求两名内锋向中路收缩,两名中卫的分工更明确,一名盯住对方的中锋,另一名则在对方中锋向两侧分球时堵住对方的内锋突击。中场方面则撤回一名队员,与拖后中锋组成球队进攻的核心,四名前锋则专职负责进攻。后来的奥地利队甚至把“WM”看成了制胜法宝,他们运用这一战术一直持续到1954年。
[编辑本段]技巧
40年代,因为英国拒绝参加世界杯的原因,他们实际上已经和欧洲大陆的战术理念出现了距离。意大利是当时欧洲先进战术的代表球队,他们的国家队教练波佐在30年代两次夺取了世界杯后,培养了很多的战术理论家和实践者。有人甚至说波佐在1934年世界杯使用了“2-3-5”可以称为“战术”,到了1938年用“WM”取得冠军则可以称为“战术体系”,足球在这个国家得到发展。当时的意大利联赛因为米兰双雄,尤文图斯和罗马大量引进南美和瑞典前锋,对意大利许多小型俱乐部造成巨大冲击。小俱乐部发现即使是已经很讲究防守布局的“WM”仍然不足以抵挡南美前锋,对方很轻松的就可以在中场飞奔到禁区把本队的最后一个中卫给晃过,然后所面对的就是直接打空门的局势。当时的帕多瓦队为了对付这样的情形,将前锋再抽走一个增加到中场上,以减轻后防线的压力。这一变招非常管用,许多俱乐部的中路突破出现了问题,即使是美洲的前锋,他们当轻松晃过了中场的队员拦截后也已经很难再继续突破后防线的防守,于是,“3-3 -4”在当时的意大利蔚然成风。当时帕多瓦队的教练罗科是之一位想到用严密的防守来防范明星外援的教练,他把奥地利人拉帕恩称为“瑞士链条”的防守战术发扬光大,帕多瓦队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们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击上。乌迪内斯学习这种阵式后也获益良多。由于3-3-4在实战中的成功,连大俱乐部也开始采纳,国际米兰教练费尼以防守为本的踢法让球队五十年代两度称雄意甲。1953年,费尼凭借这一战术的成功运用夺取了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冠军,他的阵容很简单,罗伦兹和内尔斯打主前锋,马萨和斯科罗德打内锋。中场安排的非常雄厚,几乎是牢不可破,由阿曼德、内里和内斯蒂把守。后防线则有布拉松、乔瓦尼和加亚科马济。教练费尼把内里看做是全队的核心,他起着进攻领导全局,防守担当领袖的任务。
[编辑本段]技巧
虽然国际米兰队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WM”仍然是很重要的比赛胜利手段,匈牙利人因为在当时培养出普斯卡士和柯奇士这样的伟大前锋,他们没有意大利人的那么多问题,其结果是在国际米兰队打3-3-4 成功的时候,匈牙利人则给“WM”的战术进行了变形,这次变形因为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被公认为世界足坛之一次战术革命的开始。当时英国的打法对足球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负影响,这就好象当初“3-2-5”打法发展到颠峰必然出现消极一样,许多的新兴教练觉得没有创新,就只能原地踏步。实干的东欧教练决心为足球注入更多 *** ,有人把匈牙利的这次足球革命看作是真正的现代足球的开始。他们首先在位置上编好固定号码,中卫的号码是3号,左、右中卫的号码是4号和5 号,一名负责进攻的中后卫与拖后中锋有机地联系,他们将对方的内锋吸引过来,然后自己向两名居中的前锋发动猛攻,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许多人觉得这次的战术变形没什么意义。可是匈牙利与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两场交锋震惊了足坛,1953 年他们在温布利6:3大胜主队,次年英格兰回访布达佩斯,岂料输得更惨(1:7)。当时的匈牙利教练塞博斯在和英格兰队的比赛里使用的是和英格兰队一样的3-2-5打法。不同的是,对手仍然使用“WM”,而匈牙利则变成了类似“WW” 的布局,不过由于这套战术仍然以“WM”为根本,因此人们后来仍然相信这是“WM”战术。“WW”战术的特点是匈牙利人安排了普斯卡士和柯奇士两个主前锋后已经觉得足够,然后将原先的中锋退到了和布戴以及奇博尔平行的内锋位置,这个后撤使原来的主前锋希德库蒂成了一个影子前锋,时常可以担当防守的任务,但有时候又可以以冷不防的猝然一击给对手以致命打击。至于中后场,匈牙利安排了布斯科、扎克拉斯、布赞斯基、罗兰特以及兰托斯,后防线的形状仍然是“W”,但匈牙利队两个前卫布斯科和扎克拉斯则更有活力。匈牙利教练塞博斯的这个战术能够成为之一次战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打败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格兰队,而且他们给对手的重创也让英格兰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关心起国际比赛。不过,匈牙利在’ 54世界杯决赛轻敌负于西德,后来苏联出兵镇压布达佩斯暴动,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这次足球革命的最后让人遗憾和痛苦。
[编辑本段]技巧
这个时候的足坛已经出现了结合自身特点而运用自己的战术的时代了,许多国家发现,一种战术也许在这个国家有用,但在另外一个国家则是垃圾。对于巴西队而言,他们就很瞧不起意大利的防守战术,当他们推出了4- 2-4战术的时候,同样给足坛带来了震动。欧洲的战术对南美人不适用。早在1927年, 巴西人就开始创造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当时的教练卡尔多佐发明了自己的V形打法和对角线式进攻。“V”形进攻是“WM”的另外一个变体,后场保持 “W”,前场则呈“V”形状,中锋完全后撤,和两侧的边锋组合成V形状,这就是将W中间的顶点下拉组成一个“V”字,中锋后撤将对方更优秀的防守队员引出, 由两个内锋突然插上。改阵式使全队在进攻时拥有7名队员,他们互相配合、穿插、寻找和制造空挡。30-40年代,巴西继续使用这个又同时被人称为“塔形”的战术,并将其演变为“4-2-4”这个世界足球历史上战术第二次大革命。这是将意大利的锁链式防守和奥地利的地毯式进攻进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结合。根据对手情况,力图获得场上的防守优势或进攻优势。防守的时候,巴西以两个中卫的优势抵挡对手的进攻,进攻则利用内锋的优势突出隐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还在进攻上发明了对角线进攻,将“WM”的M进行了变体,成了梯式排列,让左边锋和左内锋后撤,形成梯形站位。这样,右路打左路,左路进攻,让右路迂回,然后再给右路,左路包抄。其间用中路的中锋做过渡,这种声东击西的打法,中锋在队中的作用是起虚晃作用,但对方中卫即使识破了这一计策直接去扑边路,中锋则可以自己突破。1950年,巴西就是利用这个 *** 在本土举行的世界杯大放异彩。到了1958年,在教练费奥拉的带领下,创造了奇迹。当时由贝利、瓦瓦、扎加洛和加林查组合的四前锋配合娴熟,中场的济托和迪迪有战术家的风范,领导大局颇有造诣,后防线的大小桑托斯、贝利尼、奥兰多也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之一个使用四后卫的国家,巴西队在当时的世界杯让对手的前锋首次感到射门犯难,夺取世界杯冠军不可避免。第二次足球战术革命和匈牙利掀起的之一次战术革命只有四年时间,而这四年内,巴西队却让世界各国首次发现了四后卫的优势,从此,四后卫打法成了即使是现在也得到行家默许为本世纪的标准防守模式。
[编辑本段]技巧
到了60年代,足球阵型说可谓各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够把理论结合成实际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队当时的教练莫雷拉觉得四前锋的打法很难给防守日趋严谨的足坛带来推进,与其这样,到不如增强中场的实力,来防范对手的反击。莫雷拉的战术结合了意大利俱乐部的一套风格,相信中场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线的危机,也可以在对手疲劳的时候让自己的前锋制造机会,这实际上是4-2-4的一个演变,其 *** 无非就是把过去的一个前锋后撤回中场,新的阵型发挥了效应,4-3-3打法在世界足坛开始有了影响。巴西队的贝利当时因为受伤没有参加世界杯后面的比赛, 夺取冠军的1 962年的巴西队是通过大小桑托斯、毛罗和佐济莫的后防线、济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场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马多而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招数。教练莫雷拉因为没有贝利这张胜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场加林查的反击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冠军!于是,4-3-3阵型当时在欧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评价,因为素来稳重的欧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夺取胜利!
[编辑本段]技巧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米兰迎来了多才多艺的教练赫雷拉,他生于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将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战术整体结合在一起,结果他们一举夺得欧洲冠军杯和世界俱乐部杯冠军,这就是意大利人名闻于世的混凝土防守战术。 在1964年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中,赫雷拉的理论得到了肯定,他率领俱乐部以一种4-3-3的变体在欧洲和世界得到尊重。当时还没有人将这个 *** 作定义,但在70年代的西德队通过使用了贝肯鲍尔后,人们才发现,实际上早在1964年,意大利人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个后卫中的一个进行了加工处理,他让这个后卫脱离与其他三个后卫的平行站位, 单独站在本方的最后面,负责总的指挥和策划。当时的国际米兰队在前场保持着巴西战术的风格,使用贾尔、马佐拉和米拉尼为前锋,塔格尼、苏亚雷斯和科索为前卫,而在后场,让布尼奇、古拉内里和法切蒂按照过去的 *** 防守,但却让队长皮济打起了清道夫。清道夫的运用当时仍然不算特别成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旦清道夫在制造越位方面和总指挥出错,那球队就会弄巧成拙。可在理论上讲,这次的改革让行家肯定了一点,那就是在平行站位出现漏洞后,如果有个清道夫仍然没有突破,则预示着仍然有 这个时候,英格兰队发展出了更为残酷的防守说,当时的英格兰队教练拉姆齐在全国的压力声下,毅然成为世界上之一个使用两前锋打法的带头人。拉姆齐的这一发明对足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几乎成为所有职业球队在本世纪内采用的阵式。首先,它确保防守有足够的人数,其次,中场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两名前锋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对两名前锋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齐使用2个前锋的原因是因为他总结了匈牙利人当年蹂躏英格兰队的那一幕,让他相信,如果当时的英格兰队坚持防守,将队员后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会出现的。这一想法导致了4-4-2的出现,在19 6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兰队凭借很好的防守体系,依托班克斯、大查尔顿和摩尔的核心防线,再辅以科亨和维尔森的搭配,构筑了一条豪华的后防线。前场也被拉姆齐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为前锋,给他们以支持的是小查尔顿,波尔、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编辑本段]技巧
全攻全守巴西队在1962年夺取世界杯后,沿用了4-3-3打法一直到70年代,并且通过夺取当年的冠军证明了4-3-3打法的多变和快速。欧洲人普遍尊重防守理论,虽然4-3-3已经完善了防守,但4-4-2又导致欧洲的更多俱乐部相信防守中的反击才能创造胜利。在当时的欧洲,荷兰人是唯一一个没有按照欧洲大陆思维的球队,他们坚信进攻是更好的防守这一道理,在4-3-3中看到了真谛。当时阿贾克斯队的教练科瓦克斯以阿贾克斯队的年轻为优势,利用他们充沛的体能为基础,根据4-3-3的模式打出了全攻全守的足球。这个战术到了米切尔斯后更为明显。米切尔斯坚持自己的论点,那就是球场上没有固定的职位,每个球员没有真正形式上的分工,他要求队员从跑动中创造机会,并且要求后卫也敢于进球和插上。他们表演了积极进攻的总体打法,轰动了国际足坛。这个打法后来被看成了进攻则全队集体向前压,防守则集体后撤,从前场就开展拦截的全攻全守。没有位置的约束,除了守门员,每个队员都有三个职责:防守、组织和进攻。这个基本的理论必须建立在要拥有11个全能队员的强大体能和技术素质为基础,而米切尔斯就是如此在锻炼当时的荷兰国家队的。全攻全守足球确实掀起波澜,克鲁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流畅的传接穿插常常让对方不知所措,荷兰队的队员不仅仅擅长阅读球赛,更是多才多艺。 全攻全守的足球和足球开始阶段的“1-0-10”虽然都强调的是“全”,但后者则是没有规则和没有概念的一窝蜂。而前者则恰恰相反,讲究的是步步为营和套路的多变。同样是十个人在进攻,全攻全守中的十个人会遍及球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进攻是意识上的进攻,即在后卫的位置上通过意识传威胁球来创造进攻。而“1- 0-10”的战术则是10个队员围着球跑,而真正拿球的不过就只有一个人而已,其他队员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有人说足球走完了大半个世纪又转了一个圈回到了过去的论点是非常荒谬的。1973年,阿贾克斯队在科瓦克斯的 *** 下凭借全攻全守战术连续第三次夺取了欧洲冠军杯的冠军,当时的队员包括前场的雷普、克鲁伊夫和凯瑟,中场的哈恩、穆伦和内斯肯斯,后防的苏比尔、胡索夫、布兰克博格以及克罗。全攻全守的4-3-3战术彻底打破了人们过去对战术一味强调分工的概念,更看中队员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是世界足球第三次战术革命的标志,从次,足球的战术基本都围绕着这个基础而开展,此后,后卫和前锋都具备优秀射门的能力, 前锋的防守同样是非常霸道,这成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的象征。
1.进攻战术原则
当一个队在比赛中从对方脚下获得对球控制的刹那,进攻战术便开始起动。为了求得进攻战术的运用效果,每个队员都必须了解掌握并善于合理运用下列进攻战术的四大原则。(1)"宽度"原则是指进攻者尽可能利用场地宽度,使防守者被迫扩大横向防守面积,从而创造便于利用的进攻空间。该原则主要应用于降低进攻推进速度,稳步组织进攻的战术形势下。当处于这一阵势,任何场区都可以应用这一原则。在运用该原则时,必须准确地掌握好横传和横向长传基本技术,以便为继而实施的渗透性进攻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渗透原则是指采用横传拉开防守后,通过正脚背或其他脚法以尽可能快的方式传球渗透并向前推进。其目的是为了直接创造射门机会,或为射门创造有利的条件。该原则不仅要求队员具备准确快速用各种脚法回传球渗透的能力,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移动速度。当慢速进攻时,突然性的速度将是渗透对方防守的重要条件。渗透对方越早越快,成攻的效率越高。因此,在中场稳妥地组织进攻时.每位队员应努力准备伺机迅速采用渗透性传球,以创造射门机会。(3)灵活原则是指在进攻中被对方盯防时所采取的机智协调有球和无球的行动。该原则表现在于有球活动时主要是向一侧运球为同伴创造另一侧跑位切入的空档和向前方运球将会在身后创造空档。无球活动则主要体现在有意识的穿插跑位,为无法和持球同伴拉开空档以及利用有球队员战术移动所扯开的空档切人,创造传球点。在执行灵活原则时,身体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是较快的起动速度。因为摆脱盯人以及切人空档,需要快速起动。后卫插上和中场策应,仍需要爆发性速度。进攻队员必须具备上述技、战术及身体素质方面能力并能正确合理地执行灵活原则,方能瓦解对方密集防守布局,打乱防守阵脚,求得前场进攻战术运用的成功。 (4)即兴发挥原则是指在进攻中合理随意创造射门机会和抢时机射门,其最终目的在于射门得分。就该原则战术思想而言,每一队员都应尽可能多的创造射门机会并伺机射门,否则,必然是华而不实,劳而无功。总之,最终能够射门就是合理的。在逼抢激烈的争夺中,战术的有效性更依赖于队员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即兴创造力。因此,直觉、应变思维、临场经验、本能反应等战术素养和个人天赋,就成为参战队员的必备条件。
2.进攻战术的基本因素比赛中进攻战术可分为个人、局部、整体战术三种形式。每种形式的进攻战术都含有下列基本因素。
(1)接球且衔接下一动作因素这是两个动作联为一体的连贯技术。它要求队员在控球的同时又做另一动作,目的是保持球的活动性,加快比赛速度,减小被对方抢到球的可能性。该动作因素变化方式有多种多样,诸如头、胸、脚等部位的变化或部位相同而衔接动作及方向的变化。又如正脚背接运球、正脚背接射球等。在战术运用中,队员究竟应运用哪种动作方式,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条件。为了确保该动作因素的合理有效性,队员应掌握如下基本原则:
①在接触球前,必须对自己所处的位置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并且对下一步如何处理球有初步的打算。
②如果自己身边或附近有对方逼抢,应当先做一些假动作虚晃和摆脱对手,然后再采用掩护或其他方式处理球。
③在接触球时,必须注意讲求动作的突然性和动作速度,应特别掌握好两动作之间的有机衔接。
(2)传球动作因素传球是联系任何一种战术配合的桥梁。传球的目的,主要在于加快进攻速度,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传球种类多种多样,无论哪种传球,对于队员来说必须注意如下原则:
①必须根据同伴、对手、场地、气候以及赛势等具体条件做出决定。
②传球应有利于创造空档,反方向传球是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一个 *** .
③传球队员在传球前应尽可能通过手势、呼叫等各种方式向接球队员陪承他将传球的时机、方向和 *** 。
④传球队员应注重运用向防守者身后传球的方式。当防守者转身追抢时,为时已晚。
⑤传球者应掌握接球者跑动的时间提前传球,以便接球者能在跑动中拿球。如果空档有限,可直接传到接球者脚下。
(3)运球动作因素运球在进攻战术中主要表现出三种功能:一是突破对手。二是控制比赛速度,选择进攻时机;三是作为推进手段。运球突破被喻为进攻战术的一把尖刀,在战术运用中占有相当比例,但不可随意运用,在运用运球时切记的大忌是:有好的传球时机绝对不要运球,因为这不仅影响进攻速度,而且往往贻误极好的战机,并限制了集体才智的发挥。特别是在后场,过多的或不恰当的运球除有上述危害之外,还可能因运球失误直接给本方球门造成危胁。在战术运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如果持球队员没有立即传球的可能,他可以通过运球推进等待同伴跑到可传球的位置再传或通过个人突破积极主动地寻求传球点。
②如果同伴处于越位位置时,持球队员应利用运球,给同伴摆脱越位位置提供时间。
③在对方禁区附近且无更好的传球配合时机时,持球队员可运球突破防守队员射门或传中。
④如果在比赛将近结束,比分处于领先时,可以借助运球拖延时间,作为保持战果的一个手段。
(4)摆脱与跑位动作因素摆脱常常作为跑位的前奏而与跑位联为一体。摆脱通常搭进攻队员为避开对方队员盯退而采取的各种有目的地身体动作。如虚晃、突然起动、变向跑等,也是构成有效跑位的重要条件之一。跑位是指无球队员在本队进攻中为自己或同伴创造更好的接传球、射门等机会所实施的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的战术行动。在比赛中,只要本队获得控球权,就应及时地根据持球同伴的位置、对方队员的布局状况和球所处的场区,摆脱对手去积极地寻求进攻空档。
跑位具有多种形式,在比赛中应根据场上的变化,选择适当的跑位方式。重点必须学会"换位"跑位。所谓"换位"跑位,是指进攻队员为了取得更好的跑动效果,有意识地改变原有位三,投入新的比赛位置中去的一种战术行动。在足球进攻战术中,这种"换位"的常见形式有:同侧边锋相互换位、异例边锋相互换位、边锋与同侧前卫换位、边锋与后卫换位,边锋与异侧前卫换位,前卫与后卫换位等。
"换位"跑位的主要目的在于:寻得自身或同伴更好的接球或射门等空档。牵制防守,策应有球队员,为其更好地处理球创造条件。扰乱对方防守布置,使其暴露缺口,为进攻战术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为实现跑位的目的,队员在跑位中要以制造"宽度'"和"深度"进攻为主要依据,在整体战术意识的支配下,注意跑位的目的性、灵活性、突然性、及时性和多变性,以便为无球同伴和持球队员有更多更好的进攻点和灵活选择战术行动,创造有利条件。(5)射门动作因素射门是任何一种集体和个人进攻行动的目的,队员应该明白,一个队比赛的取胜,只有通过射门,才有可能变成现实。队员在练习各种射门时,必须抓住下列射门机会:
①当同伴传球于防守者身后时,突然插上射门。
②前场二过一配合突破防守队员之后,在其他防守队员补位前疾速射门。
③运球突破一个防守者后,在其他防守队员尚未封阻之前,起脚射门。
④当同伴从一侧突破后传中时,从中路或异例冲上包抄射门。
⑤发前场直接任意球,运用弧线球可以构成有威胁的射门。
③低平角球发至球门区附近时,冲上射门。
①发前场间接任意球时,运用蒙骗对手的简单配合,可以形成有威胁的射门。
③当进攻队员运球接近球门,守门员正弃门前移封角度时,可趁机射门。
⑤当进攻队员与对方形成一对一时,抓住守门员视线被挡住的刹那射门。@当对方误以为持球队员要把球传给其他前场队员时,迅速射门。@在同伴近距离劲射后,冲上伺机补射。@在潮湿的场地上,射地滚球或反弹球。@在对方守门员面对阳光时,捕机射门。射门次数是射门成功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射门成功,更多地还依赖于把握良好的射门机会以及射门准确性和力量,就射门质量来看,准确、突然、有力是其最核心的三要素。此外,对于每位队员来说,应牢记有助于提高射门质量的几个原则:即能直接射门的不间接射,能快射的不慢射,能传射的不运球突破射,能空中射的不等落地射。
3.进攻战术常见形式(l)边路进攻边路进攻一般是指进攻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前场禁区线以外靠近边线区域的进攻。边路进攻的的发起、推进通常有两种渠道:一是进攻过程始终沿边路而行;二是通过中路转移至边路。边路进攻打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宽度"原则,拉开防守面削弱中路的防守力量,创造中路破门得分的有利战机。为了有效完成边路进攻,队员应重点掌握好下列五种有利射门取胜的进攻形式:
①边路传中。
②边路横向或斜向推进后下底传中。
(2)中路进攻中路进攻通常是指进攻最后阶段发生在前场中间区域的进攻。中路进攻形成的渠道,一般也来自于中路直向推进和边中转移两种形式。中路进攻特点一般说来比边路进攻更具有威胁性和直接性。由于中路往往防守人员密集,以致进攻有效性的难度很大,但若一旦成功,则威胁效果更大。中路进攻结束方式有多种多样,要求队员必须掌握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①运球推进中远射。
②个人运球突破射门。
③局部各种2打1和3打2快速配合射门。
④包抄传中球射门。
⑤战机不适向两翼分球。
③中场队员插上射门。
⑤任意球直接或配合射门
(3)快速反击反击是指从防守中获球队尽快地把球输送给处于有利位置的中、前场队员,使他们在对方还没有完全组织好严密防守之前得到一次良好的射门机会。在当今足球比赛中,快速反击的机会有许多。要求队员必须了解掌握以下几种快速反击的时机:
①抢截到对方一次不准确的传球后。
②抢到对方脚下控制的球后。
③对方进攻中犯规而被判罚任意球后。对于上述机会是否能被充分利用,最为关键因素在于能否合理运用"快"和"准"的行动上。如果能抓住对方布局仍处于进攻状态之中的刹那,便立即反击,并辅之准确地配合,那么,这个队多半能创造出有威胁的射门机会。
(4)层次进攻层次进攻是指有组织、有步骤、层层推进的一种进攻方式,它一般发生在从防守中抢到球后,对方已组织好防守布置的情况下。层次进攻是一种比快速反攻更慎重的进攻打法。如果速度和冒险是反击的基础的话,那么,准确和稳妥用以描述层次进攻则更为合适。层次进攻具有稳妥和准确的特征,一般说来,只有那些技艺高超,卓有战术素养并能良好运用进攻宽度、渗透等原则和善于讲究比赛节奏感的队,往往才可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这一打法的战术力量来。
对于19世纪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并不复杂。除了守门员外的10个队员在球场上象猎杀动物一样追逐皮球,没有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战术为指导,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皮球踢入网窝。随后的球员逐渐发现足球运动的博大精深,足球学术的研究渗透入球场内,许多当时的足球队员都意识到了足球那无序的滚动和飞驰的速度比人的跑动要快,如果没有一个有组织和有结构的管理,比赛场上的队员们就会为此而消耗大量不必要的体力。于是,进攻和防守这一矛盾体出现了。最初的战术在现在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当“1-0-10”战术出现后,当时的许多球员都以为进攻就是更好的防守,球场上的进球非常频繁。“1-0-10” 打法在初期曾经是19世纪的球员的主流打法,但后来有人通过总结发现当10个前锋都在前场的时候, 对手只要一个大脚解围到本方半场,本方就没有一个队员能够及时回撤,而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对手面对空门将皮球踢入网内。这一现象又导致后来有人提议打“1-1-9”战术,此战术的更大特点是从原先的前锋线撤回一个防守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对手的单刀球机会,但进球仍然是很频繁,守门员几乎形同虚设。足球在19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但到了20世纪才真正把足球当作学科来看待。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足球在足球运动的早期为现代足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他们打“1- 0-10”战术和“1-1-9”战术的时候,世界各国还对足球一片茫然。随着经验的增多,已经有不少人发现了足球比赛除了前场和后场,还有一个中场的承上启下。于是,新的战术体系发生了,当时有人将前场的9个前锋又进行了细入的划分,就好象国际象棋里的棋子一样,有的安排在前面,有的安排在后面,这是足球真正意义上的阵型,他和10个队员一字排开地平行站位然后一起向前冲的莽汉打法不同之处在于足球这一运动里出现了组织、战术和阵型.....
战术:2-3-5在20世纪初期,战术依然很混乱,有人还坚信9个前锋的打法,而另外的一批新兴力量则在不断通过摸索和实践将前场的9个前锋不断的减少。1900年,英格兰布利队率先奠定了“2-3-5”打法的成功,他们让前锋里查德斯、麦克鲁基和普兰特由始至终站在对方的禁区,迫使对方的前锋不得不兼顾防守,导致他们不敢贸然出击。在布利队的三个前锋的后面又有伍德和萨加两个影子前锋,他们恰恰弥补了以前阵型上的脱节,牢牢卡住对手的要害位置,迫使对手被动埃打。在中场,则有佩亚、里明和罗斯,别看只有三个前卫,由于对方的前锋攻击体系被本方的阵型给破坏了,他们就好象是最后一道关卡,对手根本无法突破他们就已经被拦截了。而达罗科和戴维德森以及守门员托普森的后防线几乎无事可做,偶尔遇到点威胁,也可以轻松解决。这套阵容在当时经过了很多的争议和辩论后终于成功了,布利队凭借这一打法取得了当年的英国足总杯冠军。许多俱乐部纷纷研究这一打法的优越之处,得出的结论是布利队让球场上的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身影,他们早早地就被划分到他们的区域,所以等对手进入了这个区域,他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来破坏对手的进攻。而过去的打法则不同,他们是10个前锋一起追逐着皮球,许多队员没有意义地把追逐看作是比赛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大量的无谓跑动消耗了体力,这和布利队的以逸待劳是有根本性区别的。“2-3-5”打法极大地推动了足球的发展,由于这一在当时攻守兼备的打法有着优越的进攻和防守理论为基石,许多俱乐部开始效仿,并在当时的世界足坛风行了30年。“2 -3-5”打法的布局给对手施加的压力是这5个前锋可以在对手的禁区来回游荡,极大地干扰了对手的部署。不擅长这个打法的球队都表示头疼和烦恼。起初的前锋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随着这一阵型的愈演愈烈,“2-3-5”阵型里的5个前锋越来越消极,他们一味地在对方禁区等待捕捉进球的机会,有的前锋甚至和对方的守门员站在一起,当守门员来扑球的时候,他们就等待时机来进球。这一打法显示了足球比赛的一个很大的漏洞,于是,“越位”在1920年后出现了,越位的出现给“2-3-5”打法带来新的课题,不久,5个前锋学会了巧妙地跑位来和“越位”进行对抗,并且取得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当对手自以为可以用越位而放心大胆地向前的时候,5个前锋会如影随形地和对方的后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到了反击的时候,5个前锋会突然如水银腹泻地往对方的大门涌去,因此,“2-3-5”仍然无懈可击。在1934年,意大利国家队利用这一打法夺取了世界杯,教练波佐总结了英国人的战术,并且在国内实行“2-3-5”后,球迷都将这一战术视为没有漏洞的“教科书”。
战术:WM(3-2-5)但在英国,已经有人针对“2-3-5”的凌厉的进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费尔德队的查普曼有着创新头脑,他后来又到了阿森纳队当教练。他在1927年开始寻找“2-3-5”的漏洞,利用对越位的认识领先他人一步。此后,他对“2-3-5”进行改良,把中后卫放到两个中卫之间,两员内锋向中路靠拢,将这些位置用线连起来,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纳骄人的战绩让查普曼成为足坛的传奇人物。并让阿森纳队在30年代称霸英伦。1936 年的足总杯决赛可以看作是“WM”战术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比赛中阿森纳队把“WM”演练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注意。当时的阿森纳队仍然安排三个主前锋胡尔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对方的禁区游弋,让博登和杰姆斯打内锋,形成“M”。然后让克莱斯顿和科宾打中场,由梅尔、罗博兹和哈普古德打后卫,形成“W”,前场的套路依然和过去一样,而后场则让罗博兹当起了领袖式的人物,他以中卫角色进入了这一体系后,克制了对手的5个前锋的打法,并且由他在中后场的关键位置带动队友制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过很讽刺的是,1936年的足总杯虽然是阿森纳队夺取了冠军,但当时执行“WM”战术给欧洲带来轰动的教练却是乔治.阿里森。 1938年, 意大利的教练波佐带队到法国卫冕,他并用了旧式的拖后中锋,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击手,这种意大利式的WM战术,让“WM”中的中卫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学习英国的2-3-5打法,让意大利取得冠军,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问鼎冠军。以后的20年里,“WM”成了主流战术,其间许多的变化都是在这个方面进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奥地利队的教练拉帕恩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战术,他要求两名内锋向中路收缩,两名中卫的分工更明确,一名盯住对方的中锋,另一名则在对方中锋向两侧分球时堵住对方的内锋突击。中场方面则撤回一名队员,与拖后中锋组成球队进攻的核心,四名前锋则专职负责进攻。后来的奥地利队甚至把“WM”看成了制胜法宝,他们运用这一战术一直持续到1954年。
战术:3-3-440年代,因为英国拒绝参加世界杯的原因,他们实际上已经和欧洲大陆的战术理念出现了距离。意大利是当时欧洲先进战术的代表球队,他们的国家队教练波佐在30年代两次夺取了世界杯后,培养了很多的战术理论家和实践者。有人甚至说波佐在1934年世界杯使用了“2-3-5”可以称为“战术”,到了1938年用“WM”取得冠军则可以称为“战术体系”,足球在这个国家得到发展。当时的意大利联赛因为米兰双雄,尤文图斯和罗马大量引进南美和瑞典前锋,对意大利许多小型俱乐部造成巨大冲击。小俱乐部发现即使是已经很讲究防守布局的“WM”仍然不足以抵挡南美前锋,对方很轻松的就可以在中场飞奔到禁区把本队的最后一个中卫给晃过,然后所面对的就是直接打空门的局势。当时的帕多瓦队为了对付这样的情形,将前锋再抽走一个增加到中场上,以减轻后防线的压力。这一变招非常管用,许多俱乐部的中路突破出现了问题,即使是美洲的前锋,他们当轻松晃过了中场的队员拦截后也已经很难再继续突破后防线的防守,于是,“3-3 -4”在当时的意大利蔚然成风。当时帕多瓦队的教练罗科是之一位想到用严密的防守来防范明星外援的教练,他把奥地利人拉帕恩称为“瑞士链条”的防守战术发扬光大,帕多瓦队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们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击上。乌迪内斯学习这种阵式后也获益良多。由于3-3-4在实战中的成功,连大俱乐部也开始采纳,国际米兰教练费尼以防守为本的踢法让球队五十年代两度称雄意甲。1953年,费尼凭借这一战术的成功运用夺取了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冠军,他的阵容很简单,罗伦兹和内尔斯打主前锋,马萨和斯科罗德打内锋。中场安排的非常雄厚,几乎是牢不可破,由阿曼德、内里和内斯蒂把守。后防线则有布拉松、乔瓦尼和加亚科马济。教练费尼把内里看做是全队的核心,他起着进攻领导全局,防守担当领袖的任务。
战术:3-2-5虽然国际米兰队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WM”仍然是很重要的比赛胜利手段,匈牙利人因为在当时培养出普斯卡士和柯奇士这样的伟大前锋,他们没有意大利人的那么多问题,其结果是在国际米兰队打3-3-4 成功的时候,匈牙利人则给“WM”的战术进行了变形,这次变形因为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被公认为世界足坛之一次战术革命的开始。当时英国的打法对足球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负影响,这就好象当初“3-2-5”打法发展到颠峰必然出现消极一样,许多的新兴教练觉得没有创新,就只能原地踏步。实干的东欧教练决心为足球注入更多 *** ,有人把匈牙利的这次足球革命看作是真正的现代足球的开始。他们首先在位置上编好固定号码,中卫的号码是3号,左、右中卫的号码是4号和5 号,一名负责进攻的中后卫与拖后中锋有机地联系,他们将对方的内锋吸引过来,然后自己向两名居中的前锋发动猛攻,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许多人觉得这次的战术变形没什么意义。可是匈牙利与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两场交锋震惊了足坛,1953 年他们在温布利6:3大胜主队,次年英格兰回访布达佩斯,岂料输得更惨(1:7)。当时的匈牙利教练塞博斯在和英格兰队的比赛里使用的是和英格兰队一样的3-2-5打法。不同的是,对手仍然使用“WM”,而匈牙利则变成了类似“WW” 的布局,不过由于这套战术仍然以“WM”为根本,因此人们后来仍然相信这是“WM”战术。“WW”战术的特点是匈牙利人安排了普斯卡士和柯奇士两个主前锋后已经觉得足够,然后将原先的中锋退到了和布戴以及奇博尔平行的内锋位置,这个后撤使原来的主前锋希德库蒂成了一个影子前锋,时常可以担当防守的任务,但有时候又可以以冷不防的猝然一击给对手以致命打击。至于中后场,匈牙利安排了布斯科、扎克拉斯、布赞斯基、罗兰特以及兰托斯,后防线的形状仍然是“W”,但匈牙利队两个前卫布斯科和扎克拉斯则更有活力。匈牙利教练塞博斯的这个战术能够成为之一次战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打败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格兰队,而且他们给对手的重创也让英格兰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关心起国际比赛。不过,匈牙利在’ 54世界杯决赛轻敌负于西德,后来苏联出兵镇压布达佩斯暴动,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这次足球革命的最后让人遗憾和痛苦。
战术::4-2-4这个时候的足坛已经出现了结合自身特点而运用自己的战术的时代了,许多国家发现,一种战术也许在这个国家有用,但在另外一个国家则是垃圾。对于巴西队而言,他们就很瞧不起意大利的防守战术,当他们推出了4- 2-4战术的时候,同样给足坛带来了震动。欧洲的战术对南美人不适用。早在1927年, 巴西人就开始创造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当时的教练卡尔多佐发明了自己的V形打法和对角线式进攻。“V”形进攻是“WM”的另外一个变体,后场保持 “W”,前场则呈“V”形状,中锋完全后撤,和两侧的边锋组合成V形状,这就是将W中间的顶点下拉组成一个“V”字,中锋后撤将对方更优秀的防守队员引出, 由两个内锋突然插上。改阵式使全队在进攻时拥有7名队员,他们互相配合、穿插、寻找和制造空挡。30-40年代,巴西继续使用这个又同时被人称为“塔形”的战术,并将其演变为“4-2-4”这个世界足球历史上战术第二次大革命。这是将意大利的锁链式防守和奥地利的地毯式进攻进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结合。根据对手情况,力图获得场上的防守优势或进攻优势。防守的时候,巴西以两个中卫的优势抵挡对手的进攻,进攻则利用内锋的优势突出隐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还在进攻上发明了对角线进攻,将“WM”的M进行了变体,成了梯式排列,让左边锋和左内锋后撤,形成梯形站位。这样,右路打左路,左路进攻,让右路迂回,然后再给右路,左路包抄。其间用中路的中锋做过渡,这种声东击西的打法,中锋在队中的作用是起虚晃作用,但对方中卫即使识破了这一计策直接去扑边路,中锋则可以自己突破。1950年,巴西就是利用这个 *** 在本土举行的世界杯大放异彩。到了1958年,在教练费奥拉的带领下,创造了奇迹。当时由贝利、瓦瓦、扎加洛和加林查组合的四前锋配合娴熟,中场的济托和迪迪有战术家的风范,领导大局颇有造诣,后防线的大小桑托斯、贝利尼、奥兰多也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之一个使用四后卫的国家,巴西队在当时的世界杯让对手的前锋首次感到射门犯难,夺取世界杯冠军不可避免。第二次足球战术革命和匈牙利掀起的之一次战术革命只有四年时间,而这四年内,巴西队却让世界各国首次发现了四后卫的优势,从此,四后卫打法成了即使是现在也得到行家默许为本世纪的标准防守模式。
战术:4-3-3到了60年代,足球阵型说可谓各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够把理论结合成实际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队当时的教练莫雷拉觉得四前锋的打法很难给防守日趋严谨的足坛带来推进,与其这样,到不如增强中场的实力,来防范对手的反击。莫雷拉的战术结合了意大利俱乐部的一套风格,相信中场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线的危机,也可以在对手疲劳的时候让自己的前锋制造机会,这实际上是4-2-4的一个演变,其 *** 无非就是把过去的一个前锋后撤回中场,新的阵型发挥了效应,4-3-3打法在世界足坛开始有了影响。巴西队的贝利当时因为受伤没有参加世界杯后面的比赛, 夺取冠军的1 962年的巴西队是通过大小桑托斯、毛罗和佐济莫的后防线、济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场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马多而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招数。教练莫雷拉因为没有贝利这张胜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场加林查的反击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冠军!于是,4-3-3阵型当时在欧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评价,因为素来稳重的欧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夺取胜利!
战术:1-3-3-3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米兰迎来了多才多艺的教练赫雷拉,他生于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将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战术整体结合在一起,结果他们一举夺得欧洲冠军杯和世界俱乐部杯冠军,这就是意大利人名闻于世的混凝土防守战术。 在1964年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中,赫雷拉的理论得到了肯定,他率领俱乐部以一种4-3-3的变体在欧洲和世界得到尊重。当时还没有人将这个 *** 作定义,但在70年代的西德队通过使用了贝肯鲍尔后,人们才发现,实际上早在1964年,意大利人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个后卫中的一个进行了加工处理,他让这个后卫脱离与其他三个后卫的平行站位, 单独站在本方的最后面,负责总的指挥和策划。当时的国际米兰队在前场保持着巴西战术的风格,使用贾尔、马佐拉和米拉尼为前锋,塔格尼、苏亚雷斯和科索为前卫,而在后场,让布尼奇、古拉内里和法切蒂按照过去的 *** 防守,但却让队长皮济打起了清道夫。清道夫的运用当时仍然不算特别成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旦清道夫在制造越位方面和总指挥出错,那球队就会弄巧成拙。可在理论上讲,这次的改革让行家肯定了一点,那就是在平行站位出现漏洞后,如果有个清道夫仍然没有突破,则预示着仍然有挽救的局面,清道夫的作用正是起这样的救世主的角色。所以,当时的意大利坚持磨砺这个 *** 的熟练度,他们虽然没有获得太大的评价,但依稀可以看出是足球的一个发展趋势,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意大利培养出了西雷亚、巴雷西和内斯塔这样的球星也就不足为奇了。
战术:4-4-2这个时候,英格兰队发展出了更为残酷的防守说,当时的英格兰队教练拉姆齐在全国的压力声下,毅然成为世界上之一个使用两前锋打法的带头人。拉姆齐的这一发明对足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几乎成为所有职业球队在本世纪内采用的阵式。首先,它确保防守有足够的人数,其次,中场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两名前锋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对两名前锋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齐使用2个前锋的原因是因为他总结了匈牙利人当年蹂躏英格兰队的那一幕,让他相信,如果当时的英格兰队坚持防守,将队员后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会出现的。这一想法导致了4-4-2的出现,在19 6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兰队凭借很好的防守体系,依托班克斯、大查尔顿和摩尔的核心防线,再辅以科亨和维尔森的搭配,构筑了一条豪华的后防线。前场也被拉姆齐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为前锋,给他们以支持的是小查尔顿,波尔、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战术:4-3-3全攻全守巴西队在1962年夺取世界杯后,沿用了4-3-3打法一直到70年代,并且通过夺取当年的冠军证明了4-3-3打法的多变和快速。欧洲人普遍尊重防守理论,虽然4-3-3已经完善了防守,但4-4- 2又导致欧洲的更多俱乐部相信防守中的反击才能创造胜利。在当时的欧洲, 荷兰人是唯一一个没有按照欧洲大陆思维的球队,他们坚信进攻是更好的防守这一道理,在4-3-3中看到了真谛。当时阿贾克斯队的教练科瓦克斯以阿贾克斯队的年轻为优势,利用他们充沛的体能为基础,根据4-3-3的模式打出了全攻全守的足球。这个战术到了米切尔斯后更为明显。米切尔斯坚持自己的论点,那就是球场上没有固定的职位,每个球员没有真正形式上的分工,他要求队员从跑动中创造机会,并且要求后卫也敢于进球和插上。他们表演了积极进攻的总体打法,轰动了国际足坛。这个打法后来被看成了进攻则全队集体向前压,防守则集体后撤,从前场就开展拦截的全攻全守。没有位置的约束,除了守门员,每个队员都有三个职责:防守、组织和进攻。这个基本的理论必须建立在要拥有11个全能队员的强大体能和技术素质为基础,而米切尔斯就是如此在锻炼当时的荷兰国家队的。全攻全守足球确实掀起波澜,克鲁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流畅的传接穿插常常让对方不知所措,荷兰队的队员不仅仅擅长阅读球赛,更是多才多艺。全攻全守的足球和足球开始阶段的“1-0-10”虽然都强调的是“全”,但后者则是没有规则和没有概念的一窝蜂。而前者则恰恰相反,讲究的是步步为营和套路的多变。同样是十个人在进攻,全攻全守中的十个人会遍及球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进攻是意识上的进攻,即在后卫的位置上通过意识传威胁球来创造进攻。而“1- 0-10”的战术则是10个队员围着球跑,而真正拿球的不过就只有一个人而已,其他队员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有人说足球走完了大半个世纪又转了一个圈回到了过去的论点是非常荒谬的。1973年,阿贾克斯队在科瓦克斯的 *** 下凭借全攻全守战术连续第三次夺取了欧洲冠军杯的冠军,当时的队员包括前场的雷普、克鲁伊夫和凯瑟,中场的哈恩、穆伦和内斯肯斯,后防的苏比尔、胡索夫、布兰克博格以及克罗。全攻全守的4-3-3战术彻底打破了人们过去对战术一味强调分工的概念,更看中队员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是世界足球第三次战术革命的标志,从次,足球的战术基本都围绕着这个基础而开展,此后,后卫和前锋都具备优秀射门的能力, 前锋的防守同样是非常霸道,这成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的象征。
战术:3-5-2随着全攻全守的打法的兴起,世界足球浪潮的一个趋势是夺中场者夺天下的论调占据了主导地位。 1982年的巴西赫赫有名的四大中场和84 ’欧洲锦标赛得主法国铁三角在阵式上已经朝这方面发展了。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还是创造力丰富的阿根廷人,当时许多教练认为三后卫无疑是自杀式的表现,阿根廷教练比拉尔多手中有新球王马拉多纳这张王牌,他大胆地采用了3-5-2阵式,86年墨西哥世界杯基本都在中午开球,高原反应和炎热的天气导致欧陆化的踢球难施其技,比拉尔多认为每队只用2名前锋,所以他用两名盯人中卫和一名清道夫已绰绰有如。这样就可以释放一名后卫到中场,于是阿根廷在后防稳固的基础上加强中场的压迫力,因此纯粹把英格兰四分之一的失利归咎于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五个后卫的打法带来了更大的特点就是中场的的齐全,前、后、左、中、右,中场的每个位置都有了具体分工,队员配备更完善。马拉多纳和巴尔达诺仍然打前锋,中场则由巴蒂斯塔打拖后、居斯蒂、奥拉蒂科切打两边,恩里克和布鲁查加在中前场负责牵头和策划,防守上则由布郎打清道夫,鲁杰里和库茨夫打盯人,一个构思精美的阵容诞生了,这个阵容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让阿根廷人又同时发现了明星战术的好处,那就是所有的队员同时围绕马拉多纳展开行动,这让阿根廷夺取了当时的世界杯。3-5-2的打法同时也掀起了另外一个革命,它导致了防守比例的上升。别看比拉尔多使用的是3-5-2,实际上他很强调防守的作用,五个前卫里, 两个边前卫充当了后卫和边锋的双重作用,所以在进攻的时候是3-5-2,而防守的时候则成了5-3-2,同时拖后中场的崛起让以后的比赛在进球上更为困难,几乎到了90年代,每个俱乐部都有一个类似阿根廷在1986年的大胡子巴蒂斯塔那样拖后中场。90年代的西德国家队取得世界杯,利用的正是3-5-2的变体5- 3-2为主流,利用马特乌斯的组织,让边前卫鲁特和布雷默发挥特别能动力,同时以良好的中路防守,通过布赫瓦尔德、科勒和奥根塔勒的防守体系夺取了冠军,而阿根廷在1990年更是开创了9-0-1战术,让9个队员参与防守,这恰恰和1 00年前的“1-0-9”战术相反。
战术:4-3-2-1(4-5-1)随着90年代的到来,足球的战术研究到了极限,许多的战术微小改动都被认为是一次成功,萨基打的攻势足球,利用了明星战术和荷兰全攻全守战术以及意大利本土混凝土战术以及自由人战术,多种组合才造就了AC米兰夺取了当时的冠军。萨基没有什么真正的创造,但他总结的经验说明了足球的战术已经不可能是一招鲜吃遍天了,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兼备各种战术于一体。所以当时的AC米兰队能够看到60年代的4-3-3打法、1-3-3 -3打法、4-4-2打法和70年代的全攻全守。而真正带来新思维的则是卡佩罗。卡佩罗在接手AC米兰队后已经发现了当时俱乐部的强悍基础,不费吹灰之力地率领俱乐部称霸当时的欧洲。荷兰三剑客离开俱乐部后,他研究出了新的战术4-5 -1,因为前卫中的两个突前前卫有着影子前锋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根据其形状象“圣诞树”的原因叫4-3-2-1战术,也有圣诞树阵型一说。这个阵型的特色在于在后防线有巴雷西率领后,必须有一个优秀的拖后组织者为中枢神经,既能够和巴雷西协助防守,还能够参与全队的进攻。卡佩罗是防守方面的专家,他挖掘出了里杰卡尔德、德塞利和阿尔贝蒂尼这样的中场大师,即使是现在的阿森纳队的维埃拉也在米兰队学到了拖后中场的精髓。而在前场,更有巴乔和萨维切维奇的组合以及维阿在前锋线的鹤立鸡群。这个阵型保证了AC米兰队当时的后防线虽然整体年龄结构偏老,仍然取得了冠军。到卡佩罗去了皇家马德里后,他又让4-3-2-1战术帮助马德里人战胜了垄断西班牙足坛的巴塞罗纳队。起特点也是以耶罗、雷东多为主心骨,卡佩罗同时也奠定了“1:0”哲学的使用主义,在充满商业色彩的欧洲职业联赛里,确实是非常实际的指导方针。
足球的战术改革仍然在继续,在下个世纪到来的日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大变动已经不再有可能出现了。场上能够自由调动的只有10个球员,而这10个球员的布局无非就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将来的足球发展会朝着更加实用的战术前进。届时的足球将会拼抢更激烈,攻防转换更快速多变,从足球战术的发展可以到,真正取得胜利的战术一定要把握防守的重点,由此可见,将来的足球会比我们所期待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并重的乌托邦足球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