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足球俱乐部更名后投资减少怎么办,大家应该都熟悉,有朋友想问足球俱乐部更名后投资减少怎么办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网友们少走弯路。
一、从“夺冠”到停止运营:
仅仅经历了108天,“江苏苏宁以两回合2比1的总比分击败广州恒大,夺得队史首个联赛冠军”到“江苏足球俱乐部宣布停止球队运营。
二、这108天都经历了什么:
1、2021年1月25日江苏队重新集结,准备开始冬训。但在春节前结束之一阶段冬训后,球队至今没有收队。
2、2021年1月29日是提交工资奖金确认表的最初截止时间,尽管江苏苏宁当时按时交表,但欠薪问题并没有解决。
3、2021年2月1日,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宣布正式更名为江苏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
4、2021年2月19日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发表讲话,大概意思要坚定发展零售,在业务板块聚焦主要业务,砍掉细枝末节,不是零售业务的能砍掉则砍掉。
5、2021年2月28日是中国足协宽限后的各级俱乐部准入时限。在2月26日这晚,江苏队队员们被告知“可以去找别的队了。
三、江苏足球俱乐部停运的原因:
1、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缺乏“造血”能力。
2、从外部的环境来看,盲目跟风“金元足球”,缺乏有效的造血能力,是包括江苏队在内的一众球队在名称中性化改革、限薪令等政策出台后危机突发的重要原因。
3、疫情成了导致危机的加速器,因为疫情以及造血能力,让苏宁体育版图的营收能力雪上加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母公司的业务。一旦出现危机,作为非主要业务的体育板块的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也就变成了投资人甩掉的一个包袱了。
四、江苏足球俱乐部停运的大背景:
深圳国际与苏宁易购发布公告,前者将通过全资附属公司深国际控股及深圳市鲲鹏共同持有苏宁易购23%的股份,总计148.17亿元。根据相关框架协议,深国际(深圳)以及鲲鹏资本计划,分别拟按每股人民币6.92元,收购目标公司的7.45亿股及13.97亿股股份,占目标公司于本公告日期总股本的8%及15%。交易分别作价51.54亿元及96.63亿元。
苏宁发布的2020年业绩财报显示,公司2020年实现营收总额2584.59亿元,相比上一年同比下降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13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同比下降139.75%。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末,苏宁易购有流动负债1099.67亿元,这其中包括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有327.13亿元,账上货币资金308.37亿元,已经无法覆盖短期负债,且其中超200亿为受限资金不可动用,其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五、我的看法:
从以上可以看出江苏苏宁的”金主“已经面临债务危机,企业内部已经开始重组,又是在疫情的背景下,球队已经没法为公司带来收益,而且俱乐部已经无法冠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砍掉足球俱乐部这种”包袱“,也是合情合理的。
江苏苏宁的零转会俱乐部没有人接手报价,真的让球迷很惊讶。以前一个中超名额,一个有总冠军实力的球队 *** ,他们根本不用担心回家,可以卖个好价钱。但目前中国足协新出台的入驻企业、更名中性的规定,切断了投资足球作为宣传载体的可能性和思路,迫使对职业足球感兴趣的企业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大省之一,有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但却不敢涉足职业足球。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投资回报。既然没有回报,为什么还要投资?中国足协的出发点是去金元,建立和继承一个百年老店,结果适得其反,更别提百年了。现实是有些俱乐部不想坚持一年。江苏苏宁、天津TEDA、重庆现代、河北华夏...要么关门,要么陷入危机。难道这些现象不值得中国足协决定的政策检讨吗?很难有人接手,但宿迁肯定有两家知名企业,洋河和JD.COM。而江苏老板大多是预算意识,觉得不划算,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浪费人力财力,做不到。
舜天就是一个例子,最后,他们勉强活了下来。另外,江苏足球的环境不是很好。管理层的干预和支持,包括球迷对球队的忠诚和真正热爱球队的强大力量。如今恒大大举投资上海申花国安鲁能,江苏包括苏宁在内的企业都做不到。白花花的银光在东方流淌,令人心疼。所以企业很难接手,这里没有滋养足球的土壤。目前,中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没有一家能够真正独立运营,包括广州恒大。这几年中超球队门票和广告收入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自身造血功能极差。如果没有投资者的注资,俱乐部根本无法正常运营。所以对于中超球队来说,投资人注资很正常,不注资就不正常。苏宁足球俱乐部深知这一点。在这么大的环境下,没有一个俱乐部能逃过这个黑洞。
这个时候说俱乐部的造血功能,就有些言不由衷了。如果是现金流问题,应该说是现金流紧张,不要怪中国足球大环境。苏宁国际这几年一直保持着快速扩张的势头,在商业领域不断攻击城市。进入意大利国际米兰俱乐部后,国际米兰的中国球迷甚至当场打出了“我们好有钱”的口号。国际米兰和江苏甚至被球迷称为苏宁一队和二队。国际米兰依靠苏宁的巨额资金投入,不断引入强力援助,成为意甲转会市场上最强大的买家。江苏苏宁在2020赛季成功夺得中超冠军,成为中国足球的新霸主。前段时间苏宁国际说要转会国米,
现在连江苏队都想低价转会,说明他们不愿意继续投资足球。张并不奇怪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去年12月初,苏宁控股和苏宁地产的股份被质押给 *** 中国,因为苏宁. cn负债超过1300亿元,作为上市公司非常危险。在 *** 日益严格的监管政策下,只有尽快还清债务,才能摆脱危险。
近日来中国足坛最火的事情就是各俱乐部的更名,几乎把一些俱乐部逼得走投无路。有的俱乐部股东直接把股权 *** 出来,被迫退出了中国足坛;有的俱乐部被迫对自己旗下的企业下手,把企业多年来一直使用的名字更改了;有的俱乐部不去费那个脑子,直接敷衍地使用城市名称;有的俱乐部则巧妙地打了擦边球,保留了自己的部分名字。
和这些俱乐部的尽心竭力想名字相比,有一支球队的遭遇恐怕是最闹心的。浙江能源绿城俱乐部现在面临的问题似乎是进入了死胡同,这边因为能源和绿城作为俱乐部两大股东,名称必须要更改为中性名称,但另一边当地的工商部门拒绝给俱乐部更改,原因是一个俱乐部一年之内禁止两次更名。
原来,在2020年9月,浙江绿城进行了一次俱乐部股权 *** ,原俱乐部股东绿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绿城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手中的50%股权 *** 给了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为浙江足球奋斗了22年的宋卫平,终于彻底告别了中国足坛。股权变更之后,浙江绿城俱乐部改名为浙江能源绿城俱乐部,到现在更名才不过4个月时间,所以当地工商部门拒绝了俱乐部的第二次更名,那么难题就甩到了俱乐部或者中国足协的身上。按照足协的规定,俱乐部不按照政策更名,将会受到严厉处罚,甚至会失去注册机会。但浙江绿城不是不想改名,而是与工商部门相关法规出现了冲突,无法进行更名,不知道这种情况,足协该如何处理?是网开一面延期修改,还是提前改名延期注册?我们拭目以待。
足协的这一次更名,动静闹得比限薪令还大。限薪令只是针对球员,让俱乐部的支出大幅减少,对中国足球是一件好事。但更名令却直接打到了集团和赞助商身上,新球队还好说,换个名字也没有什么 历史 传承,球迷也比较容易接受。而那些自从职业联赛创立就存在的创始球队,队名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却突然要更改,不仅俱乐部,球迷也不答应啊!虽然说从长远来看,中性名确实是更职业一些,可以向五大联赛靠拢。但五大联赛的球队大部分都能够自己造血,自负盈亏,中国俱乐部还是必须有集团和赞助商出钱养活。现在足协直接剥夺了赞助商和集团冠名打广告的权利,人家凭什么要赞助你呀!
中国俱乐部现阶段的任务不是发展,而是活着,2020年初十几家俱乐部宣布解散,已经让中国足球元气大伤,如今足协的更名一刀切,无疑是砍向中国足球的第二刀,至于是砍掉中国足球身上的烂肉,还是砍断中国足球的根基,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毕竟中国足球的政策是朝令夕改,谁也不知道究竟能执行到哪一步!
让球队改成中性名就是流氓行为。你让球队老板出钱,你又不让球队叫人家企业的名,谁还愿意陪你玩?球队是企业的,人家起码能打个广告,你让人家不冠自己的名,这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最后谁也不会陪你玩。 *** 有钱就各地方 *** 出钱嘛,何必还要企业出钱呢?球队改名是不道德的行为。
准确来说,是中超球队一改中性名,背后的老板就不想玩了!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谁都懂的。作为生意人来说,没有利益的事情你会做吗?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在中国投资足球领域,绝对是一个有亏无赚的行为,而中国的老板热衷于投资这个包亏的足球领域,无非就是看中足球这个运动可以带来的巨大广告效应。
足球号称是世界之一 体育 竞技项目,不但在国外,其影响力在国内同样巨大。那么多企业之所以会投入巨资在足球这个项目上,首先追求的就是这个投入可以带来的巨大广告效应。现在的一些大型企业,每年在广告上的投入动辄以亿为单位来计算,可要想迅速提高知名度,真的好像没有在足球这个领域来的快,虽然中国足球很臭,但胜在喜欢的人多啊。就以前年万科集团炒作接手天津权健,虽然最后什么都没做,可其股票却狂涨就可见足球的影响力了。
所以,哪怕投资足球是有亏无赚的生意,还是有那么多的商人前赴后继投入进去。除了广告效应之外,集团旗下有一个足球职业俱乐部,在当地也会显得更有分量,在和地方 *** 谈项目合作的时候,未免不是多了一个筹码。
可现在好了,你中国足协不给冠名,非要来一个中性名,让那些老板投入了巨资却连名字都听不到,难道真如足协陈大人说的做公益事业?真要做公益活动,为什么要选烂大街的中国足球?可选择性太多了不是?你试试中超联赛不给企业冠名做广告,看看还有谁会一年掏几千万几个亿给你?!
打个最简单的比喻,你亲生的孩子不能跟你姓,你没有取名字的权利,你干吗?
话说到这个地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在足协强硬规定俱乐部取中性名之后不想玩了这个问题了呢?
在商言商,没有利益的事情,生意人不做是很正常的!当然,某些有信仰的国企除外!
对此,你怎么看呢?
在中国,足球没有形成一个自身的产业链,也就是说俱乐部没有办法通过足球本身来赚钱,不像欧洲那些成熟的联赛,俱乐部可以通过卖球衣,卖球员的肖像权,卖球队的胸前广告等 *** 来赚钱,甚至一些豪门球队还可以在夏季休赛期的时候到中国,日本或者东南亚一些地方去踢一些商业类的邀请赛来扩充俱乐部的盈利,其他一些小的俱乐部可以通过青训来培养一些优秀的年轻运动员,把这些好的年轻运动员卖给一些大的俱乐部或者豪门来赚取一些转会费,这样来维持俱乐部的财政运转。
可是这些在中国统统行不通,这些年还好点,以前我们的球迷去球场看球很少有穿主队或者客队球衣的,现在一些大的俱乐部的球迷虽然基本上都会穿球衣去看球,可是我看买正版球衣的却并不多,这样我们的俱乐部想通过卖球衣来取得一些俱乐部的财政收入也就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想通过卖年轻球员到海外联赛来维持俱乐部收入也基本上行不通,因为我们青训出来的好苗子对于欧洲俱乐部来说基本上水平都一般,即使有好的,也很少,尤其是这几年中超大搞金元足球,使的大部分球员都不想到海外踢球,因为凭他们的实力在欧洲联赛中很难打上主力,甚至还得努力去争取替补的出场机会,另外赚的还少,真不如在国内,轻轻松松拿着高薪踢主力,还没有那么强的竞争力,换我,我也不想留洋海外。
恐怕目前国内中超、中甲俱乐部唯一获取的财政收入就是俱乐部的胸前广告和中超公司每年的分红这两块了,可是这些钱实在是杯水车薪了,相比于俱乐部每个赛季的投诉,真的少的可怜,基本上每家搞足球的俱乐部没有一家是赚钱的。以前很多老板还能赔着钱搞足球,是因为中国足球可以以企业名称注册冠名,虽然不赚钱,但是能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中国足球虽然技术低下,水平很臭,但是球迷还是很多的,还是起到在全国大力宣传该企业的目地。
可是现在中超实行中性名称,这就让那些老板无利可图,商人都是务实的,赔本的买卖谁干,所以也就造成了很多老板退出了足球产业,不再玩了得情况
慈善家
奔善而来
企业家
奔利而去
没了冠名
捞不着名利
企业家当起甩手掌柜
弃足球而走
故,这就是资本逐利的本来面目
#凌远长著#
中超球队没有造血功能,完全依靠身后的企业“输血续命”。去年的赛会制的比赛,已经让企业的广告利益受到不小打击,然而,足协却完全不顾及企业利益,又推出中性名新政措施,这是完全不给企业活路!不再允许俱乐部冠名,虽然足协的愿望和方向是好的,但是现在的情况让企业股东只能是知难而退。说的更直白些,足协的中性名政策,让企业觉得拥有一支球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当经营足球是负资产,放弃就成了有且仅有的选择。
人家投了几十亿,连个冠名也没有谁会干,人家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足协要人家企业出钱投资,有不给人家名利谁会干。好比你和人家谈情说爱,不和人家结婚。人家谁会跟你!
这个问题标题本身就错了,不是一改名就不玩了,是没改名就玩不起了。一是,中超、中甲等各级俱乐部,在足协出台改名政策前,不是很多都不玩了嘛,根本不是出了改名政策后才不玩的,比如:重庆力帆没有改名自己都被玩垮了。二是,中超的天津、苏宁、重庆等俱乐部,没有改名政策前,自己都已经玩不下去了,欠下大量债务,就算不改名也得关门走人,与改名无关。三是,中超等各级俱乐部出现的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问题的爆发与改名时间重叠,所以就移花接木,把祸水甩锅改名。比如:苏宁欠债N多亿,已经山穷水尽付不出来了,不是改名才欠债,是去年就欠下大量债务,与改名没有一毛钱关系。四是,说实话,就算不改名,那点广告收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与投资俱乐部的高价位比,广告收入只能算是九牛一毛,那点收益对投资方完全是小钱,有他不多、没他不少。问题的关键不是改名,是全球经济下滑,大家都没钱了,中超高价位投入大家都承担不起,所以才有现在的关门和不敢介入的局面。
这个怎么玩?我一年投入少则2.3个亿,多则上10个亿的,如却广告都不要我打一个,我凭什么?足协陈主席这个规定看起来十分美好,但拿到中国足球身上就明显的水土不服了。
以广州恒大为例: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广州恒大在足球上的投入,截至去年9月,恒大在足球上的总投入为130亿左右,但是净亏损也达到了73亿。如此的数字也让很多球迷非常震惊。在广州恒大的引领下,中超联赛进入了金元时代,随后上海上港、北京国安、上海申花、江苏苏宁、河北华夏幸福以及广州富力等众多球队加入金元足球行列,纷纷大手笔的投资中国足球。而这些投资商投资中国足球都是为了做慈善吗?我看不是!
2009年恒大接收足球的之一年,那一年恒大地产收益504亿,而到了2016年恒大地产销售量2013亿元,并且恒大集团在今年提出的2022年将实现资产3万亿的目标。可以看出短短13年时间,恒大由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性房地产公司变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型集团公司,这其中投资足球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想广大球迷也是心知肚明的。
你的问答题错了,不是一改名,而是要改中性名。因为营运一个中国足球俱乐部是亏本生意,本来很多老板进入足球圈都是为了扩大本企业的知明度和广告效应才进入的,很多都是投机者,特别是民营企业,亏的是自己的钱。改中性名后起不到本企业的宣传和广告效应了,无利可图的亏本足球,不想玩了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表达比较隐晦的媒体人,有一些可能是知情的,也有一些可能是不知情在“故弄玄虚”的。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考究自己传播的内容,而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一旦出现了负面消息,或者是舆情,对于他本身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再次,水军,喷子联手,利用这一个消息对于广州队进行攻击。这种落井下石的操作,可以是中国足球的悲哀。
最后,广州队的投资方的确存在着危机,也让不明真相的球迷对球队的处境不得不信以为真。当然,足球之事给球迷更大的信心就是胜利。也只有胜利,才能证明俱乐部一切如常,也证明所有的负面消息是谣言。
每一次,中国男足征战大赛,都会有一些“成功人士”出来发表观点。而作为中国足球成功人士的代表,必然是参加过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中国国脚。李玮锋,作为米卢麾下的中卫主力,他一直留在中国足坛。他做过主教练,他带过青训,甚至是球队的管理者,李玮锋比范志毅更加下沉足球。而这一次,李玮锋讲解了中国男足在“12强赛”遭遇“两连败”的一些处境。他接受采访中表示,中超水平现在上不去,球迷怎么骂国足也没有用。他认为,现在中超的足球环境已经很差了,中甲、中乙和青训发展都没有保障。
众所周知,中国足球在“假赌黑”结束之后,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改革阶段。大量的企业涌入职业联赛,各支俱乐部也开始建立“司机梯队”。大量高水平的外援和外教涌入中超,也让球迷和直播重返赛场。万万没想到的就是,中国足球管理者在近几年居然“逆势而行”,对于联赛的疯狂打压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在这一次世预赛当中,中超更加是被拆得支离破碎,也直接导致国脚球员没有好的联赛磨练,直接进入“12强赛”带来惨重的结果。
回顾我国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历程,其经营陷人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和动机主要是体育市场,尤其是足球投资市场机制的缺失和不畅以及资本回报率偏低所致。试想一个投机盛行和无利可图的行业,不会也不可能有资本的长期经营和注人。资本的流向和变动与回报率的高低呈正相关。
一,足球俱乐部改革背景下足球产业发展遇到困境原因
从甲A数十支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现状来看,各俱乐部或多或少均具有- -定的官方背景。体育资源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产品根本不需要国家的垄断和高度参与,国家或 *** 本应该从宏观上指导其发展,引导其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战略部署,而不应该过多干预微观领域的经济运行。要善于利用市场的手段来调节微观领域的问题,是我们今后必须学会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存在市场就存在竞争,市场竞争的结果肯定是优胜劣汰。而我国的体育俱乐部多数具有相关的官方背景,且其经营和商务开发权未能真正实现行业协会或行业联盟的整体开发,其经营的范围和权限受到相关利益部门的限制。国外的通常做法是由市场来调节,无论是美国的NBA还是英国的超级联赛概不例外。这种体制性的市场壁垒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在市场竞争中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行为,因此急需破除和改进,否则诸如实德等俱乐部揭竿而起的“投资人革命"恐怕还会重现。
二,足球俱乐部制度改革背景下足球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足球联赛的水平和质量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我国的职业化时间和程度不高,但这不能作为联赛水平低下的一个借口。国内很多球迷不愿看国内的联赛,很多则关注“西甲"、“英超”等高水平的联赛。虽然国内联赛的欣赏性、对抗性不及欧洲的“五大联赛”,但并非国内的球市就没有价值。关键是俱乐部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提高:一是管理者自身素质要提高;二是对俱乐部的运作水平要提高。其中像涉及职业道德的假球、赌球事件要坚决杜绝,以提高联赛的公信力和关注度。俱乐部只有狠抓管理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净化联赛市场、提高联赛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