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研究性报告,大家应该略知一二,有朋友想问中国足球何时冲出亚洲,这到底是咋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1,孩子没兴趣,没时间
2,家长认为踢球没有出路,不如经商做大官挣钱容易,所以限制孩子不去踢球
3,土地资源紧张,球场资源稀缺
4,教育体制导致学校不愿不敢不屑分更多时间给足球甚至体育
以上几点导致足球没有青少年基础,所以当代中国足球面临球员少,素质低,眼界窄的问题,所以从根本上是教育的问题
之一足邪的不作为.没有好的足协领导 外行人管足球 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确合实际的规划 总是拿大话砸人.再加上不尊重足球规律 假球黑哨曼延等等都和足协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这点都成笑话快了 西亚几百万人口的国家 国少国青国奥适龄球员有十几万之多,更别提咱们的老邻居日本韩国了。当然不光足球 别的体育项目也都存在这个问题。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以后好有个安稳良好的生活条件,而对于体育运动都怕自己孩子受累受苦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使参加了某项运动 以后能不能出成绩还要两说着 如果出不了成绩 那就白白浪费青春。
第三假球黑哨。假球黑哨真能打绝吗?谁会相信!
第四企业的盲目投资和地方 *** 面子工程。地方 *** 都希望自己的管制地区能够全国有名 足球这个名片对于这种面子工程相当有吸引力,以至于足球市长足球省长层出不穷。从而使 *** 给投资足球的企业大开绿灯。而企业对于足球的投资往往有盲目性成绩好就玩成绩不好立刻撂挑子 足球俱乐部的不连贯性对足球市场运营 球迷吸引性 青少年投身足球项目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打击。
我觉得上面的领导没有重视足球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指足协的领导,而是更上面的。为中国体育挣得荣誉的从来不是足球,即使足球夺冠也只是一枚金牌,与其花大价钱培养足球人才不如在乒乓球这样的项目上下功夫效果来得快。
五、黑哨和黑社会。我没有把足协贪污的问题写进去,原因是我觉得足协贪污在很多国家是普遍现象,足球强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没有影响成绩,所以没必要写。黑哨和黑社会的直接危害不必多说,都明白,要命的是这两黑严重影响到职业球员的进取心,对青少年的足球观也起到很恶劣的影响。追其原因,那就要追得很远,起码公安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两条是最主要的原因,也许你还会说足球门槛太高,青训教练索费太高的问题,这都不是事,好人外国有,中国也有。
(一)外部环境 亚洲球队在德国世界杯上被修理得灰头土脸,对于中国足球可不是好消息。个大洲球队在本届世界杯上的表现,会影响到国际足联下届世界杯的名额分配,“亚洲四强”齐刷刷地在打完小组赛后回家,基本决定了下届亚洲(包括澳大利亚)的出线名额将维持在4.5个。看到这个数字,朱家军就已经失败了大半。“亚洲四强”打世界杯不行,但在亚洲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却有绝对实力镇压可能的犯上作乱者。从心理上,中国也属于四强的挑战者,但中国队把出线的希望寄托在没见过大世面的国产教练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而更大的错误在于,以为一次次的撞大运,总有被垂着的一天。而事实上,如果不发挥“后发优势”,中国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充当世界杯的看客。 (二)“中庸之道” 中国队上一任主教练阿里·汉凭自己在中国生活了两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说出的“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感觉,恰恰折射出就是中国人日常为人处世中所体现的“中庸”哲学。中国的足球运动员是中国人,一个中国的“社会人”生活在中国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因而,他们踢球时,潜意识里总会体现出中国人的诸多特征,这恰恰就是中国足球的定位,为什么只能走“中国之路”的原因。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历史上为什么只要打平就可以出线,最终却无缘出线的情况了。关键时刻“豁不出去,想守又守不住”这恰恰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足球场上的具体表现,也正是“足球民族性”在中国足球上的更好表现,但是足球比赛关键时刻,就必须分出胜负,没有什么中间之路可以选择,“中庸之道”在足球上没有市场,这也许就是中国人踢不好足球的症结所在。在球队受到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影响的同时,作为足球管理者,更无法摆脱这种“中庸”之道,因而像中国足协当初作出的诸如“每家俱乐部拥有国脚人数不能超过4人”等一系列决定,何尝又不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庸”,所以要搞平均主义,谁也不得罪。 (三)自大与自卑 多少年以来,单就中国足球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模式而言,我们一直在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东欧等国引进的那一整套体系,虽然这些理论体系在俄罗斯以及其他东欧国家早已被淘汰,但中国足球却依然未能更新。即便是职业化,十多年来,中国足坛请来了那么多的外籍教练,也依然未能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的和适合新形势下提高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历史大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中国人骨子里一方面比较自卑,另一方面又比较自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但同时又始终强调“中国人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去解决”,而且最难以容忍的就是别人说自己不行,或者受挫心理极强。 (四)没有团队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个人思维方式而不是团队思维方式。站在中国媒体的角度,报道的恰恰是最典型的个人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一场比赛取胜之后,我们总是把进球者描述成一个英雄,一旦失利,总要找一个“替罪羊”。球迷在这种思维导向下,怎么可能有团队思维方式? 中田英寿作为近年来日本足坛崛起的标志性人物,在日本球迷心目中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中田英寿代表日本国家队出场次数并不多,这其中必然有在海外效力的缘故,但两任日本主教练特鲁西埃和济科都曾公开批评过中田英寿,批评他在场上太“独”,不注重与队友配合,而且不少队友也抱怨中田英寿在场上的表现,也正因为此,特鲁西埃和济科在指挥球队参加比赛时,经常弃用中田英寿,但日本媒体和球迷很少出现类似我国的情况(在我国,不让大牌上,教练就下课!),这或许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吧。 (五)没有层次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恶习,脏、乱、差始终是我们想要解决但未能做到的。从整个社会来看,走后门和找熟人等一系列情况更是司空见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守规矩的人。反映在足球场上,作为社会人的足球运动员,又怎能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中国球员没有层次感,位置感。从我们自身来看,是我们从小的基础训练有问题,教练教的不好,但是又何尝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没有规矩的具体体现呢? (六)不敢负责 责任两字好沉重,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人去回避这个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平时最顾忌或者最害怕的就是承担责任,每每遇到争议时,我们常常会听到或者自己常常也说的一句话是:“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负责?”最终的情况往往是无人负责,因此就产生了“替罪羊”。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推行“问责制”。 在中国,有个普遍现象,年龄小的队员在一起踢球时,他们很大胆,敢于作动作,也敢于在比赛中尽情发挥,即使是丢了球之后也愿意积极回抢。可当他们回到国家队后就不敢再像青年队训练和比赛时一样了,他们在比赛中总有些担心,究其原因,就是队员因为害怕在场上承担责任,拿球后总想尽快处理掉。而这个所谓处理掉,常常是漫无目的,恐怕球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七)要面子 人们常用“死要面子活受罪”来形容有些中国人。 足球圈这么大,不管是哪个教练或者哪位运动员,绝对不能承认自己不如对手,否则就要面子全无。因此,当球队输球的时候,队员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教练更是有诸多的说法,但绝对不会承认对方教练员的水平比自己高。 外籍教练到中国执教的有很多,不管是听老外讲课亦或是在场上直接教授,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老外说的那些东西我们全懂,没什么新鲜的。”因此“老外”在中国足坛永远都是不过尔尔。深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个面子问题。 (八)太在意外界说法 中国球员对球场内的事情考虑的不多,而更乐意谈论场外的事情,就像2004年11月7日中港之战中,中国队究竟要打进香港多少个球才能获得出线权?不少球员连这个最起码的情况都不是很清楚,如何能在比赛中去主动争取呢? 多少年来,中国人活着其实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着,因而活得特别累。尽管嘴上可以经常挂着“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是甚为看重。因为太在乎外界的说法,常常无法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外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队员也一样,根本就无法去改变它。但是,队员们却可以在场上改变形势,而且有这样的可能。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去努力把握住场上的形势,争取赢球呢? (九)不敢说话 沈祥福曾这样说过:“我从组建国青队开始就一直在告诫队员,到了球场上,大家一定要叫喊出来,只有这样,大家的行动才能统一。可等到这支队伍解散了,队员在场上依然不会叫喊。”在2000年初组建国青队时,沈祥福曾安排后来淡出球队的梁明和杜威一起担任中后卫,但两人在训练和比赛中居然撞到了一起,而且还是多次出现。训练中尚且如此,一旦在比赛中出现这一情况就将是致命的。 显然,队员在场上不会叫喊或者说是不敢叫喊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恐怕还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再强调“明哲保身”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再提“与世无争”了,但“多听少”仍是当今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所谓“言多必失”嘛,而且还要学会“察言观色”。 当然,中国球足在场上不会说话、不敢说话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问题,这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国家队中,老国脚可以“数落”年轻国脚,而年轻国脚甚至不敢吭气。在赛场上,年纪小的球员如何敢叫喊“老大哥”? (十)中国足球看热闹的多 一个中国就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而且有13亿人口。仅在荷兰1500万人口中踢球的就有12万人,在德国8000万人口中有61万人踢球。中国相当于多少个荷兰,多少个德国?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你很容易就能见到一个足球场,而且相隔不远,很快就能见到第二个球场。不管到哪里,随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一起踢球。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人,我始终想不明白,那么多小孩子究竟在干什么?那么多城市为什么连一块像样的足球场都找不出来?可在中国就很少能见到的场景。 迄今为止,13亿中国人中,真正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有多少呢?根据《1996年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文件》透露的数字,1996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仅为7675人,其中职业、半职业球员有1037人,占注册球员的13.75%,也就是说,每8名球员中就要产生一名职业球员!而到2003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也只有13000多人。 欧洲足球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足球水平的高低与人口多寡无关,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是“足球人口”的多少,而不仅是总人口。足球人口(即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数)所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越高,表明这个国家的足球开展基础越广泛,这也就为职业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为足球人口多,无疑会为选拔人才和人才流动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便于展开竞争。 但遗憾的是,中国足球却是旁观者,看热闹的人居多,真正踢球的人很少。于是,由于踢球者少,真正理解足球,从足球内涵出发去谈论足球的人就很少。虽然没有“足球思想”,缺少“足球文化”,但起哄者却是络绎不绝,中国的足球水平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十一)拜金主义 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之后,以苏永舜等为代表的众多老教练均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现在的运动员钱多了,腰包鼓起来了,但吃苦精神太差了,无论是训练还是自我约束力,根本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运动员相比,他们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呼吁“不要惯坏了足球运动员”。众多在中国执教过的外籍教练在离开时均忠告说“如果中国足球运动员的职业素质不提高,光想着钱,中国足球水平永远上不去!更有人数年前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连钱都不管用了,中国足球还怎么踢?”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在反思沈祥福率领的国奥无缘雅典奥运会,总结中国足球陷入低谷的原因时,就提出了“拜金足球”的问题。 但是,“拜金”问题似乎并不仅仅是足球界内的问题,恐怕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更多时候,要求中国球员像生活在“真空”里那样不考虑收入问题,恐怕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足球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比起许多歪门邪道的挣钱法,中国球员还是干净的。但是像“赌球”之类的“黑色收入”确实可以彻底毁了中国足球。
推荐两篇报告
中国足球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在徘徊与迷盲之中。各种关系理顺不了,“赌假黑”球现象“层出不穷”这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搞足球的官员们,你们应为了广大的球迷、为了足球运动员的发展、为了你们的事业,请不要在扯皮了…
中国足球为什么“踢不出去”?我感觉主要是足球人才缺乏、各种立法不足的问题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孩子提出要学足球,为了不泯灭孩子的爱好,我送孩子到业余足球队,一踢就是六年多。这几年我也从一个“球盲”变成一个“准球迷“,在关注足球的同时也注意到足球的发展存在很多弊端。种种因素造成足球人才短缺,下面就一个家长的感悟谈一谈足球人才短缺的主要因素:
一、 球员家庭经济压力过大的原因
孩子七岁学球后,同队中有很多小朋友,他们的身体条件都很好,而且一踢就是好几年。在这过程中先后到过很多地方比赛,如北海、广州、上海、沈阳、盘锦、铁岭、开原等地,打过无数次比赛。刚开始全家出动去关注足球比赛,到后来孩子就自己去了。这其中的费用在加上孩子平时的训练费、学费及零花就会是一大笔经费,多数家庭父母是挣工资的,还有父母下岗的。对于这样的消费有些家庭慢慢承受不住,就打退堂鼓了。因为经费问题夭折了很多优秀的足球苗子,这些孩子没有努力到最终,这是他们的遗憾也是中国足球的遗憾!
二、 球员选择出路问题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球龄的增加,孩子也由小学上初中了。那么踢球和文化课学习的矛盾逐渐突现出来。是以学文化为主,还是踢球为未来的事业,对孩子和家长就得面临选择。如果是继续上学,就得耽误训练;如果继续练球,就得耽误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出路要宽于踢球的出路。选择学习,今后可以念大学、专科、中专、还可以读技校。而踢球就不同了,孩子得放弃很多东西,童年的幸福生活、必要的学文化知识的机会、对其他项目的喜爱,甚至长大之后还得考虑择业问题等等。面对这些,很多家长又开始进行思想斗争。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专业队继续深造;还有一些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学习,放弃了足球训练,这又损失了一批足球人才。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在那里呢?不用说大家都会知道,如果有既能系统学文化知识又能坚持正规训练的地方,就不会让家长如此担心,也不会有那么多足球苗子忍痛割爱放弃足球。又失去了很多足球人才,这也不是中国足球的一大损失吗!
三、 训练、生活环境不理想的问题
孩子踢足球的过程中,家长也结成了很多统一联邦,我们到过足校、足球俱乐部,在很多有地方进行考察。看那里的学习条件和业余生活环境及训练场地及设施是否全齐全。在调查了解中发现了很多问题:a. 教学管理跟不上。球员学习气氛不浓,学生的书本满地都是;文化教师上课时,学生干什么都有。学生自觉积极性很差,也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B.生活管理跟不上。球员的业余生活也是一团糟,学生们仨一群俩一伙玩游戏机、吃小食品或上网玩游戏。有的比吃比穿,不知道钱了之不易,大把花钱,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的脏衣服乱扔,宿舍有时脏兮兮,及时清扫也跟不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C.德育教育跟不上。很多地方教练的在训练时很认真,但其余时间就不在管学员了。球员的年龄很小,正是需要各个方面有人引领的时候。而这时缺乏正规管理的球员就不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了“杀人”事件、酗酒打架成宿上网等不良现象,有些家长领孩子又“撤退”了。这又一次损失了很多足球人才!
四、社会大小气候不利于足球发展的原因
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尤为拥挤。在相对狭小操场上,各中小学都禁止学生在学校踢球。因为学生多的课间操学生都不能同时上,为了便于管理只能不让学生踢球。社会上有没有准备好学生玩耍的地方,学生都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玩耍更谈不上踢球了。学生们的足球天赋没有被发现就被扼杀了,这也是中国足球事业的一大损失!农村有广阔的空间,但又没有经费改建场地、没钱买球,所以农村的足球事业发展的也很落后。这些矛盾的存在也是中国足球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学过体育的人都知道,所学的专业与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乒乓球、篮球、田径、武术、健美操等一些是属于相对好的专业,因为这些专业在队员工作(改行)后也能用上,健美操、武术可以表演,田径、乒乓球、篮球又经常有各种类型的比赛,学这些专业家长对孩子今后的就也不用担心。而足球和体操专业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样的专业普及性差,平常很少有单位想要这样的人才,就业的面就很窄。学足球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这项专业的,这之中付出苦、冒的风险,要超于其他人,而且成才就业的机会特别少,很多人也就不想学足球了。这不正是中国足球人才缺乏的因素之一吗!
五、 比赛中以大打小的现象
孩子在比赛的伴随下慢慢成长,这六年中家长也看了无数次比赛。每次比赛都让你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孩子长的小,对抗能力不强、技不如人,还是他们以打大小?哎!让人疑惑的是,球员家长竟也自欺欺人,将自己孩子的年龄改小,有的甚至改四五岁。在青年、尤其是少年中,孩子差半岁,区别都很大何况是差好几岁呢?有的孩子报实年龄根本就上不去场,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也就造成应有的发展的空间缩小了。而改了年龄的孩子在跟小于自己的球员对抗中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他们发展的空间也在缩小。这样应得的发展得不到,有发展的球员看不到发展。于是又有很多人才失去了!这不是中国足球的一大遗憾吗!!!
足球工作者如果能够从各个方面着想,制定出齐全有关足球发展的规章制度,如,出现改年龄现象,被抓住了“终身禁赛”;黑哨被抓住终身禁止当裁判员等处罚的立法。制定出齐全的能让人“望而生畏”立法,让那些不顾中国声誉的人“考虑考虑”如果造假下场会不言而知的。深入基层,真正下大力气地解决实际问题,如解决球员经济压力过大问题,解决球员管理问题,解决以大打小问题,解决球员就业问题,解决“赌假黑”球现,解决……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了,我们全体球迷、足球运动员及家长盼望这一时刻的早日到来!!
1.选材观念存在误差 身体条件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多中国足球教练也存在的一个问题!在选才是只注重身体条件,忽略技术和意识成为中国足球选才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当年女足中更优秀的球员孙雯,就被一些教练认为一无身高,二无速度,三无身体,如此的“三无”球员怎么能从事对抗激烈的足球运动?中国足球尤其是男足在选择中后卫时一律强调要有身高和体重,所以如果巴雷西出生在中国,他是坚决不能踢自由人角色的。可笑的是,在中国女足当中却出了一位女巴雷西——温利蓉,1.65米的身高在女足当中算不上什么高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足球在选才时最忽略的恰恰又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一个运动员的头脑。无论孙雯还是温利蓉,她们之所以能成为在各自位置上的翘楚,恰恰是她们的头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巴雷西也是靠着发达的头脑和比对手快那么零点零几秒的反应成为后防线上的铁闸,让一些比他高的多壮的多的球员无法在他面前抢点。
如果中国足球还是坚持它那独特的选才观念,那么罗伯特巴乔和德尔皮耶罗即使生在中国也会被排斥,因为他们也是没身高,没速度,没身体的人。我们永远都是看到场上只有一群身高体壮的莽汉。而更多的天才将被我们自己人埋葬。
2.选材人数低 在矮子中挑高个 曾有一份统计,中国足球鼎盛时期(1997至2001)里,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校超过3000所,现在已不到300所;而中国足协下属的足校,学生也从鼎盛时的1200人下滑到如今的不到600人。中国的在册青少年球员人数就像一条沙漠里的河水,越流越浅甚至面临干涸;中国足球的未来,也在这沙漠中彻底迷失方向。 而对比东亚邻国日本 在日本足协注册的1990年龄段的球员具体人数,但他清楚,参赛的20名球员是从日本全国600多支队伍中选 *** 的。如果按一支队伍20人计算,日本是从12000人中选拔20人,而90国少队是从全国120人中选拔20人,如今更是从109中人选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