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到已出现类似于现代足球运动的女子足球活动,大家可能都听过,有朋友问女子足球的特点,这究竟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蹴鞠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 *** 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而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是来源于12世纪前后他们和丹麦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看到地上有丹麦士兵的人头,由于英国对丹麦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头。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之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所谓的《剑桥规则》,即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当时每队有11个人进行比赛。因为当时在学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个学生和一位教师,因此他们就每方11人进行宿舍与宿舍之间的比赛,现在的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卫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所以上场比赛的队员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前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客名君按:北京时间4月13日16点,2020年东京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附加赛第二回合,中国女足主场迎战韩国女足。国足在开始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奋力将比分追平,在加时赛绝杀韩国,扭转乾坤,挺进东京奥运会! 四位出征队员来自梅州客家俱乐部 : 罗桂平、林宇萍、李晴潼、陈巧珠。第二回合比赛结束后,广东省足协之一时间向梅州市 体育 局、梅州市足协和五华县 *** 发出贺信。就在上周,梅州客家女足获2021年全国女足锦标赛季军!
客名君近一年一直在研究梅州足球 历史 ,此次一下4名女国脚,其实是梅州足球十年振兴战略和梅州五华俱乐部十多年稳扎稳打的硕果。
足球是有规律的,但是纵观中国足球的 历史 ,总是被各种情况切割,从清末民国开始,战争、动乱、改制、躁动、灰幕、换帅、内伤……我们一代代的国足坚韧不拔,每次拉一刀,心上带血,卷土重来,可是没等足球规律发挥作用,又被拉一刀, 拉一刀是一刀的伤痛, 是时候贴个持久一点的创可贴休 养生 息了 。中国足球不像日本,日本在被以李惠堂(梅州五华籍、亚洲球王)为主的民国国足碾压十年后,战后痛定思痛认真考察了欧洲和南美的足球,然后来了个十年甚至百年的规划, 从育成、赛事、场馆、产业、文化全方位系统发力,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梅州从2010年开始痛下决心振兴足球之乡。十年树木,廿年育成。女足已经玩了几个世界波了(2016年踢进世界波的谭茹殷,是嘉应大学足球专业的客家妹),相信男足也会有成果的,不过男足情况复杂些,那么就多给点时间。客名君希望足球之乡和国足也将进一寸是一寸的欢喜。
此次比赛中,有4名球员来自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表现出色,这4名铿锵玫瑰分别是:罗桂平、林宇萍、李晴潼、陈巧珠。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梅州足球之乡的 历史 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的合力在持续作用。如果研究了梅州 *** 、足协、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近十余年的举措和“扎根”, 就知道这是必然的 ,以后还会有更多国脚涌现。
上图左一为罗桂平
四位出征队员来自梅州客家俱乐部,左起:林宇萍、李晴潼、罗桂平、陈巧珠
今天写写梅州女足早些年的时候,写1994年国足职业化之前。客名君写足球 历史 ,是认真的,纵向从“从前先往摆”开始,横向还研究了英国、德国、日本、巴西、欧洲的足球史。客家人来自中原,所以我从古代女子写起。
******** 历史 的分界线********
1
梅州加入中国女足运动的 历史 背景
足球起源于中国。一千多年前,中原的女子就己经在踢足球了。唐代宫廷盛行一种女子蹴鞠,但不是竞赛性的,也不用球门,一般是单人踢或双人踢,单人踢称为“白打”或“一人场”,双人踢称为“打二”或“二人场”。
唐代妇女马球(李公麟《明皇击鞠图》)
客名君注:这不是足球,是马球,但是唐朝美女的运动细胞可见一斑。
唐代王建写过一首宫词,描述宫女踢足球的情景: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1]
唐宋时期蹴鞠门示意图(选自《蹴鞠谱球门格范》
自唐代至明末,其间数百年,女子蹴鞠盛行不衰,并逐步从宫廷流行到民间。在一些出土的宋代陶枕或者铜镜上,还留有不少宋代民间女子踢足球的形象。
明代洪武年间,曾经出现过一位女蹴鞠手,名叫彭云秀,被人称为“女流清芬”,并赋诗称赞彭云秀的踢球绝技。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也曾赋诗描写当时的女子足球运动。清代之后,由于统治者禁绝,女子蹴鞠渐至绝迹。[2]
辽代光面鞠球,《蹴鞠:中国古代的足球》
现代足球传入中国后,在20年代一些沿海城市出现了女子足球活动。1924年,上海市教师沈南昆,将应该出版的《女子足球规则》翻译成中文,在陆礼华校长的支持下,将足球作为女子 体育 教学内容。并倡导成立女子体专足球队。队员选自在校四届学生,陈隐青、时庆云、冯文湘、俞品瑞等十多名进行训练。当时还没有女队与其比赛,后来在原 体育 场场长王壮飞支持下,与一些男子足球队进行对抗赛,交锋数十次,各有胜负。
建国后,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1950年代,梅县出现了五支女子足球队。1958年,梅县体委在松口、溪南、梅东等中学组织女子足球队,开始训练。同年10月在松口中学举办区首届“跃进杯”女子足球赛,松口初中队夺冠。[3]
一年后,因国家体委未提倡,女子足球停止活动。
因梅县足球开展的广泛性,男女老少都爱看球赛,从小在足球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女子足球一直是梅县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梅县女足基础很好。 改革开放之后,梅县地区的女子足球在198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并创造了辉煌的 历史 。
70年代以来,世界女子足球运动渐趋活跃。世界性的女子足球赛在最早于1971年,在墨西哥举行,丹麦队获冠军;第二次是在1977年,瑞典国家女子足球队战胜丹麦队获冠军。[1]
中国女子足球与国外交流,始于1983年。1983年11月18至27日, 在广州首次举办了中国 历史 上之一次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 揭开了中国女子足球同国际交往的篇章。1984年在西安再次举办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
1986年7月,中国女子足球队首次远征欧洲,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和托尔托纳举行的两次国际女足邀请赛,分别夺得第三名和之一名。同年12月,中国女子足球队在香港之一次参加洲际正式比赛——第六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以全胜成绩获得冠军。为纪念这一 历史 性胜利,国家体委授予国家女子足球队全体队员为中国之一批女子足球健将。
1988年1月7日,中国足球协会主席年维泗与奇星药厂厂长朱柏华,在广州签订协议书,共建中国女子足球队,开创了企业共建国家级运动队的“奇星模式”。
1988年6月1日-12日,国际足联、亚足联、中国足协在广东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演习——国际足联世界女子足球邀请赛。来自五大洲12个国家,是当时世界女子更高水平的大赛,挪威获得冠军,中国女足位居第四。
参加首届女足世界杯的中国女足合照,其中广东三名女将是陈霞(后排 右三)、韦海英(前排左四)、吴伟英(兴宁籍,前排右三)
此后,国际足联要求各大洲足联将女子足球的开展列入议事日程,并建立相应的女足管理机构。亚足联建立了女子足球委员会,陈瑶琴女士为主席,杨秀武为副主席。从1989年第七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开始,这一赛事由亚足联直接领导。第七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中国队又蝉联冠军。
国际足联在1988年7月专函至中国足球协会,建议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1991年11月在广东举行。1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委关于举办1991年之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的申请,并在1989年2月16日将这一决定通知国际足联。
来自梅县的慈善家 *** 先生和球王贝利(左二)及国际足联负责人在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主席台上(图片来自《 *** 画传》 客名君 翻拍)
1990年10月29日,在苏黎世总部召开了国际足联有史以来的之一次女子足球锦标赛事宜。阿维兰热在会上表示坚信中国完全有能力办好首届女子世界杯赛。海尔加德认为,中国在筹备首届女子世界杯的工作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经过两年的悉心准备,1991年中国出色地举办了之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M&M'S杯赛),开创了世界女子足球的新纪元。 中国队获得第五名,1995年获得第二届女子足球世界杯赛的第四名。
1991至1997年中国队又蝉联第8、9、10、11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1993年第17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首次设置女子足球比赛,中国队勇夺冠军。1996年7月第26届奥运会增设女子足球比赛,中国队获得亚军,实现了中国足球史上的一大突破,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说:这不仅是中国的荣誉,而且是亚洲的荣誉。中国女子足球队1995、1996、1997连续三年被评为亚洲优秀运动队。
在亚洲 体育 联合会、中国组委会和亚足联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亚奥理事会批准, 女子足球首次被列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 990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女子足球队夺冠捧杯,1994年,中国队蝉联第十二届亚运会女子足球比赛冠军。
梅州的少年早先是这样踢球的,放学后,摘下柚子……或者用布条弄个圆球
很多老华侨在梅州的童年都是每天踢野球的
当然女孩子不这么踢,主要在校园里踢,客名君在东山中学时还踢过几场……
1979年, *** 元帅在广州与广东领导人谈话,有人说起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兴起女足运动,叶帅说:外国有的,我们也要有。由于 *** 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社会 的资助,80年代女子足球运动在中国各地发展迅速。
1982年8月, 体育 报、人民 体育 出版社、新 体育 、中国 体育 报、足球世界五家首都 体育 新闻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10省市女子足球邀请赛”,拉开了全国性女子足球竞赛活动的序幕。1982年底,国体委正式把女子足球纳入全国竞赛计划,并从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届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
1983年12月,之一支国家女子足球集训队在广州组建。很快,全国各地、行业体协纷纷组建女子足球队,最多时有38支队伍参加比赛。1985年,女子足球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被列为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比赛项目。1989年,又增加了“全国青年女子足球锦标赛”,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
梅州人的足球是这样传承的,全家男女老少都懂都看都喜欢
(丙村镇廖耿光老师一家)。1976年陈兴城摄于丙村
(图片来自杨宏海、温威光的《球乡筑梦》)
1979年5月,国家体委提倡女足运动后,梅州女足首先在梅县,然后在兴宁展开。1979年10月,梅县举行了首届女子足球比赛,有6支女子足球队参加,丙村中学女子足球队夺冠。
1980年5月13日, *** 元帅回梅州视察,在东山中学足球场观看了东中女子足球队与丙村中学女子足球队的表演赛,并与运动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叶帅说“国际上有的,我们也要有。”叶帅的教导,有力地推动了梅州女足运动的发展。同年,梅县便有55间中、小学建立了女子足球队。
1980年5月, *** 元帅回梅县视察和探望乡亲期间,对家乡的建设和足球事业关怀备至。图为叶帅前往东山中学接见梅县女子足球队。
1980年5月13日, *** 元帅回到梅县视察时,观看了东山中学和丙村中学两校的女子足球表演赛,并亲自接见女足运动员,勉励她们要苦练,要互相学习,听教练的话,努力提高技术,争取冲出亚洲。[3]
*** 元帅对家乡的建设和足球事业关怀备至。图为1980年5月, *** 元帅(前排中)在家乡梅县东山中学看球赛,坐在其右边的是时任广东省委书记 *** 。后面就是梅县的校园女足
到1981年,梅县已有十六支队伍,不仅在城镇中、小学成立了八个球队,就在重点公社的中、小学也组成了不少的队伍。中、小学队且经常相互比赛,每个学期都举办一次女子足球联赛。1981年春节举行了全县华侨女子足球队和老强民队员(五十以上队员)作了一次比赛,这是该县的创举,故吸引了不少球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之一支广东女子足球队的建 立,就是以梅县女子足球队员为基础,计有:吴伟英 (兴宁)、李小兰、张小丽、廖怀萍、蓝雪珠、叶志珍、张桂莲、张采新、潘丽 (均为梅县人)等。其中, 吴伟英、李小兰入选国家队,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女足世界杯。
1985年元宵佳节,时任旅港嘉应商会会长、爱国华侨刘锦庆先生和梅县队女足队员交谈
足球之乡的华侨乡贤一直关注和支持梅州女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梅县业余体校对梅州足球队员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李小兰、张小丽、蓝雪珠、廖怀萍、叶志珍、潘丽、张桂莲、 张采新、李足玲、叶海燕、池影玲、何娟蓉、张佳丽、万佳如、赵妮菲、曾 建生、杨雪尔等,她们都是梅县业余体校培养,并输送到国家队、广东队、八一队和其他省一级球队的。
1981-1983年,梅县女足赴省参加比赛,连续三年获得女子足球冠军。1983年之一支国家女足成立,其中便有来自梅县的女足运动员李小兰。
1983年,旅港嘉应商会正副会长刘锦庆、 *** 和强民 体育 会正副会长温集祥、蓝淦等到广州二沙头看望获得省女子足球邀请赛冠军的梅县女足队员。图为 *** 在与队员讲话并派发红包[2]
1983年,兴宁县举行了全县女子足球邀请赛,有7间中学女子足球队参加,赛后建立了兴宁县女子足球队。在参加省女足比赛时,队员吴伟英、钟益红以其出色表现先后被选上省队和广州市队。吴伟英于1984年入选国家队,成为国家女足主力队员,在第二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中,获得“富士更佳足球员奖”。
五华县于1981年1月,在县业余体校正式成立了女子足球队,队员 钟金玉 于1999年入选国家青年队; 曾兰芬、周婷 分别于1995年、1999年入选八一青年队。1991年,梅州市成立女子足球队,配备专职教练员2人,运动员24人;该足球队从1994年至2000年,培养输送省级以上运动员共有21人,其中输送国家队运动员1人;1994年参加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女子足球赛获第五名;1998年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女子足球赛获第三名。
1981年2月,北京首次举行了中学生女足邀请赛,同年5月广东省举办了首届女足赛(梅县队夺冠),云南楚雄彝族自治洲举办了五省六支球队参加的邀请赛。1981年5月初,广州举行了广东省全省首届女子足球邀请赛,参加者有: 梅县女子足球队、 广州体院队、广州二沙头俱乐部队和广州业余体校队等。梅县女子队,由足坛老将蓝淦为领队,在三场比赛中,梅县队共得6球、失1球、净胜5球,三战三胜夺得冠军,开创广东女子足球比赛的新纪录。[4]
从1981年至1983年,梅县女足连续三届获得省女足邀请赛冠军。
1980年,梅县女子足球队勇夺广东省首届女子足球邀请赛冠军。图为旅港嘉应商会会长刘锦庆(后排左八)、副会长 *** (后排左七),强民 体育 会正副会长温集祥(后排右七)、蓝淦(后排左四)等接见全体队员(温威光摄)[5]
1981年5月2日至4日,广东省举行了首届女子足球邀请赛,广州体院、梅县体校等四支女子足球队参加了比赛。来自足球之乡的梅县体校队(平均年龄16岁)夺得了此次邀请赛冠军。对这次邀请赛,《羊城晚报》曾连续给予报导。[6]
1982年首届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以梅县为主的广东队夺冠合影
1982年广东省组建省女子足球队,梅县运动员占11人。首届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于1982年8月4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以梅县为主的广东队夺得冠军。该届比赛的广东队由原梅县业余体校教练杨友标带队,队伍分别由梅县籍的李小兰、廖怀平、张小利、叶志珍、刘纽琼、梁环兰、陈碧芬和部分广州籍队员组成。
广东女子足球队夺得首届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冠军后,
前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左一)接见教练杨友标(右一)
同年8月该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获得亚军。赛后,前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接见该届比赛的所有领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省之一支女子足球队,梅州籍球员就占据半壁江山。吴伟英、李小兰、张小丽、廖怀平、蓝雪珠、张桂莲、张采新、潘丽、叶志珍等成为广东队主力。吴伟英、李小兰上世纪80年代初入选国家队,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女足世界杯。叶海燕、李足玲、古冰娜、池影玲、何娟蓉、张佳丽、万佳如、赵妮菲、曾建生、杨雪尔等,先后分别入选国奥队、八一队、广东队等。
1983 1987年间梅县为广东省足球队及省 体育 学校等输送了女子足球新秀16名。其中, 张小丽被评为全国更佳女子足球运动员 ,吴伟英、李小兰入选国家女子足球队。吴伟英先后在第六、七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夺得冠军, 被亚足联评为“亚洲更佳女足运动员”。
1987年杂志《新观察》封面,英姿飒爽的吴伟英
(客名君 翻拍)
1980年代兴宁一个县出了七个国脚,其中女足国脚是吴伟英。她1970年生于兴宁,中学是兴宁县业余体校篮球班的学生。当县里组建女子足球队准备参加省级比赛时,吴伟英被选入梅县女子足球队,当年梅县队夺冠。1984年她被选上国家女子足球队。吴伟英身体素质好,头脑反应敏捷,基本功扎实、速度快,敢拼搏,善传中,能射门,有“小泥鳅”和“快马”之誉称。
梅县女子足球队夺得1990年全国青年女子足球赛“三胜杯”冠军奖杯
如果纵向再总结一下,梅州女子足球代表队的 历史 表现。梅州女足在1980-1990年参加了省女子足球锦标赛和省运会女子足球比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梅州女子队表现卓越,1981年-1983年的省女子邀请赛中获得三连冠。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梅州女子足球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 其中还在1990年全国女子锦标赛中获得冠军。 梅州女子足球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省女子足球锦标赛和省运动会足球比赛中都占据前三的位置,在广东省占据重要位置。
梅州女子足球队在1980-1999年参加省级比赛的成绩[7]
对了还要提一下,台湾的女足。
台湾的足球在战前几乎没有底子,因为日本占领的时候崇尚棒球,足球是边缘化的运动,日本人当时的足球水平也是亚洲垫底的。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在50年代请球王李惠堂过去任教。当时贺龙在五十年代想邀请李惠堂担任当时的运动队(当时的国足)教练,但是李惠堂当时是南华的教练、领队,因为个别队员涉事牵连,导致他无法成行内地(六十年代内地很快就进入运动期,足球发展很差,李惠堂即使去了也发挥不了作用),他也无法在香港。
李惠堂只好到了迫切希望振兴足球的台湾(跟政治没关系),台湾打的是“中华队”,李惠堂是热爱中华民族的,所以过去后尽心尽力,一下子将台湾的足球培养起来了。在李惠堂担任主教练的时期, 中华台北的足球不仅打进了奥运会,打进了世界杯,还拿了两次亚运会冠军!第三次想拿冠军,台北队被取消资格了。
率“中华队”夺得亚运会冠军的李惠堂受到热烈欢迎
六十年代,李惠堂还荣膺亚足联秘书长、国际足联副主席,这是中国人在国际足联的更高职位。
李惠堂(倒数二排右三)和英国女王(二排左二)在罗马第17届奥运观礼台上
1960年李惠堂率“中华队”成功出线第十七届奥运会,挺进罗马。至此,球王李惠堂三次代表中国人参加奥运会,第十一届(1936年)任中国足球队队长,第十四届(1948年)担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第十七届(1960年)为中国台北足球队主教练。 中国 历史 上,三次带足球队到奥运会打球的,也就李惠堂一人了。 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梅州的骄傲!
男足发展得好,对女足必然是一种带动。而台湾的女足,则依赖另一位梅州人的力量发展并名扬世界。 他就是梅县人张腾云。 张腾云的照片客名君都没有找到。但是这个记载是真实存在的。[8]
张腾云 原来是“强民 体育 会”的主力,1948年赴台湾后入选台北队,以脚法细腻、头脑冷静著称,后来成为 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 三夺亚洲杯冠军原主教练。
他从木兰队主教练刘润泽手中接棒之后,把木兰队的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注意整体合作,实行全攻全守的战术。1980年1月张腾云率木兰队在印度加里卡举行的第三届亚洲杯女子足球锦标赛, 夺得冠军。木兰队自此名扬亚洲。
看到这里,您对早先的梅州足球人是不是肃然起敬?那是当然!足球之乡,就是足球之乡。客名君总结了一下,梅州足球有三大特点, 重视球德、崇尚技术、讲究战略 三位一体(客名君看过多场赛事多位梅州足球人的人生经历之后的个人总结,不代表官方立场),梅州足球其实是有派别的,姑且叫 “梅派足球” 吧。其实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就非常喜欢看李惠堂踢球,在此也借用一下梅派这个名字。梅州足球,是用脑子踢球,因为体形不及北方球员,拼身形处下风,所以技战术必须很厉害,技战术厉害,球风也有良好的传统,这样就特别适合当教练,育成人才。
今天先写悄悄地写到这里吧。再次祝贺中国的铿锵玫瑰们,还有,再接再厉才是王道!
[1]吕悦.女子足球[J].江西教育,1981(12):31.
[2]球乡筑梦, p99
[3]李存章. *** 元帅与梅县足球[J]. 体育 博览,1988(03):45.
[4]李次民.梅县足球史话.广州文史资料选辑(24) 广州文史官网
[5]球乡筑梦. P99
[6]吕悦.女子足球[J].江西教育,1981(12):31.
[7][1]房作铭. 广东梅州足球发展兴衰原因调查与重振研究[D].北京 体育 大学,2014.
[8']张彩珍.中国足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P394
推荐阅读:
梅州,全国唯一拥有两支中甲、一支中超的城市,足球之乡名至实归!
你有多了解“足球之乡”梅州?
国后梅县出了1名国足主帅、44名国脚,这里最老的足球场地早先是怎样的?谁修的?
1923年中国足球队之一次远征澳洲,李惠堂开场五分钟上演帽子戏法
球王李惠堂家乡五华的老照片,让人感觉过去五华人普遍脚力好、有武功
在内忧外患之时碾压日本队的球王李惠堂,怎么看待发展足球这件事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沪横扫欧洲球队、钳压日本队10年的传奇球王李惠堂是怎样的人?
英超首位中国老板赖国传:融合产业、资本和情怀
【干货】喜欢一支球队,就买下吧 | 梅州老板赖国传收购英超劲旅
客家妹40米飞天吊射堪比梅西,中国女足首战告捷 | 来自嘉应学院的谭茹殷技惊世界
一、球类活动的起源及其蹴鞠活动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在中国古代古文献里,蹴鞠最早的名字叫做"蹋鞠",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而这项体育史上最令人神往的球类运动项目,就是中国古代球类游戏家族中更大的成员。
早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刘向的学者曾在他的《别录》一书中这样记述道:"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转引自《太平御览》卷754),其子刘歆在《七略》一书中也提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转引自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41)。这里,都把蹴鞠起源的时间定在四千六百年前的黄帝时代,因为黄帝时代尚无文字记录,所以刘向父子都说是传言。那么,这是不是事实呢?: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帛书--《十大经o正乱》。此为专门记述黄帝战胜蚩尤之事的一篇帛书,其中有一段内容涉及了蹴鞠起源的传说:"……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其大意是说,大约在4600多年前,中原的黄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河北涿县)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场大战打了好些年,后来黄帝部落取得了胜利,擒杀了蚩尤。为了发泄余恨,黄帝便将蚩尤的胃塞满了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是口授相传的。当时有没有创造足球游戏的可能呢?这条资料当然不能作为信史来使用,但结合人类经济耗化发展的进程来看,至少说明像足球一类的游戏已经萌芽了。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从文化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相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可能产生相类的文化形态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这类最早的球类游戏的出现并不一定只限于某一个区域。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云南等黄河、长江流域甚至西北瑚南地区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过许许多多的石球、陶球遗物和相关的岩画资料,尤其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沧源县境内的高山峭壁上发现的距今3400年前的岩画,还绘有多人玩球的图形。而这些地区并不是仅仅限于距今五千多年前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其遍及的范围更为广阔。因此,无论从实物还是传说来看,人类很早就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了创造这种球类游戏的能力。
上面的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虽未能完全证明古代蹴鞠的起源时间和具体地点,但却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球类游戏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球类游戏"起源最早的地区。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足球史专家和国际足联的认可,请看下面这些资料:
1975年由(阿尔道舍夫齐鲁曼)所著的大型《世界足球史》(该书于1977年由日本人大竹国弘翻译成日文,当时的日本足球协会理事冈野俊一郎等监修),在之一章《足球的诞生》中,作者在对比分析了古代欧洲各个地区,如古希腊、意大利、英国以及美洲地区出现的类似足球的活动形式后,明确指出: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及美洲地区要早得多,在公元前的2697年的黄帝时代,足球这一球技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其名字就叫做"蹴鞠"(作者在这里做注说:引自西 *** 刘向的《别录》一书的记载)。直到周代结束前(公元前256年),这一球类形式不仅在士兵中,就是在一般民众中也广泛地流行了。文中还着重指出,春秋战国末年的齐国宣王时代(?-前301年),齐国的都城临淄已经非常盛行这一运动了。
1985年,在中国举办的首届"柯达杯"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开幕式上,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先生在致辞中说,足球运动起源于这里,并且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无可争议的。
2001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举办的教练员训练班上所作的《国际足球发展史报告》中强调:"足球发源于中国"。
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热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会上正式宣布:"虽然有不少国家都认为自己是足球运动的诞生地,但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证据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他还说:"国际足联将于今年夏天亚洲杯赛期间,正式承认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我们将利用这一仪式向中国足球表示我们的敬意。"
最近,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吉隆坡参加亚足联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接见中国代表团时再一次明确表示,经过专家考证,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他同时希望,应借2004年中国亚洲杯足球赛之机,隆重宣传这一概念。
总之,从史前传说、考古资料的显示以及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两点:之一、类似足球的球类游戏在史前时代就在中国大地出现了,并且由于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原因,出现和流行的地域是很广泛的;第二,类似后世足球的球类游戏,也就是成型以后的古代足球--"蹴鞠",最早出现在中国大地,已经得到了国际足球专家和国际足球界的认可。
上面我们把蹴鞠起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那么,逐渐形成的这一球类形式在初期是如何发展的呢?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从一种球类游戏发展成一种具有后世足球特点的--"蹴鞠",由古文献的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战国策》、《史记》。实际上两书记述的都是同一条资料
二、蹴鞠活动的初步规范化
蹴鞠正式定名并经过初期的发展后,到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足球运动。其显著的标志具有以下几点:
四是这时的蹴鞠运动已广为普及了。它既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同时在民间的普及也更为广泛。在军事上,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受到了汉代军事家的重视。汉代,由于蹴鞠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因而也被当作了军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刘向《别录》中说得更明确,指出:"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这里提到,用足球练兵,士卒有兴趣。他们从中不仅训练了体力,体会了实战中的攻守意识,而且在比赛中也能得到欢乐。不仅是军队平时的训练项目,而且战时亦有。刘歆在其《七略》一书中也指出:"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至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踏鞠。"史学家班固的《汉书霍去病传》曾有这样的记载:霍去病"从军,……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东汉服虔对此的注解是:"穿地作鞠室也。"即在挖地基修筑蹴鞠场地。霍去病塞外带头踢球,起到了振奋土气的作用。到了三国时期,蹴鞠的开展仍同军事有关。
《太平御览》卷754引《会稽典录》说:"汉末三国鼎峙,年兴兵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当时,普通人家的男子几乎都要应征从军,在当兵期间,蹴鞠一类活动是经常进行的。军人返乡后,必使蹴鞠进一步深入民间。因此,"家以蹴鞠为学"的说法大体是符合事实的。
在民间,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民间,蹴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汉武帝的宠巨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桓宽写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在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许多汉代画像石上,还有表现汉代民间蹴鞠的画面。反映出蹴鞠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运动项目了。
五是出现了女子蹴鞠,也就是世界足球史上最早的女子足球活动。 动。
三、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上面所讲的汉代蹴鞠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无论是规模、还是规范程度,当时的蹴鞠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蹴鞠史上的之一次高峰。到了唐宋元辽金时代,其发展的程度更进了一步。
首先,随着蹴鞠技术的发展,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唐代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据唐徐坚(659?727)《初学记》的记载:"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尤袤的《全唐诗话》卷五《皮日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归氏子弟因对皮日休不满,于是就以皮球的构造为题,写诗来嘲笑皮日休。诗中这样写道:"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这首诗和上述的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唐代的气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已经类似于现代足球的 *** *** ;其次,在用皮缝制成的球壳内,塞进一个动物尿泡并充足气成为气球。唐代的仲无颜在《气毬赋》里还对这种"气球"作了具体说明,赋是这样写的:"气之为毬,含而成质,俾腾跃而悠利,在吹嘘而取实。"可见是有利于腾跃的。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关于充气球的发明,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但时间是在公元11世纪,较我国发明充气球的唐代已经晚了三、四百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艺较之唐代又有提高,据《蹴鞠谱》和《蹴鞠图谱》的记载: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香皮十二"片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四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可见,宋代的鞠的做法虽然仍是经过水揉火烤,但缝制鞠的皮子因为达到了12块,使其更接近圆形。古代的衡器为16两1斤,14两约合现在的430克,与现在足球比赛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当时手工业作坊 *** 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其次,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蹴鞠书籍。宋元时代的蹴鞠专业书籍已更为多样化。现存的共有三本:一是《事林广记戊集》,作者是南宋人陈元靓;二是汪云程编写的《蹴鞠图谱》,又名《打球仪》;三是无名氏的《蹴鞠谱》。这三本多次提到足球专业组织-圆社。据《蹴鞠谱》说,一个人参加了圆社组织,就可以五湖四海到处游逛了,因为许多地方都有圆社。圆社对他们进行技术考核,通过后即可接待。从《蹴鞠谱》等书中还可以看出,宋代足球很重视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蹴鞠不只是可供娱乐,也有健身和培养思想品德的作用。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些专业书籍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当时蹴鞠的具体形制
第三,蹴鞠形式的多样化较之汉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蹴鞠的形式就已很丰富。当时的主要形式两种,一种是无球门的蹴鞠活动,另一种是带球门的蹴鞠比赛。之一种又包括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公元664年以前就已经外传到日本去的"打球"。它是不用球门比赛的蹴鞠。有十种比赛方式,从"一人场"起到"十人场"止。也有的称其为"一般场户"。如"一般场户"中的一人场,身体各部分都可以触及球,变换花样。"一般场户"比赛时不拘人数,各自独踢。没有比赛对象的时候,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作为个人的健身运动;一是八九世纪时诗人王建《宫词》里所称的"白打"。比赛时不用球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这种蹴鞠,特别适宜于女子,故王建《宫词》里有"寒食内人长白打"之句;一是"趯鞠",以踢高球为比赛方式。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曾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之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趯鞠,可见当时踢球之高。唐人康骈在其《剧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京兆府的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见路旁槐树下一个衣衫褴褛约十七八岁的少女正在接几个军士踢球时没有能控制住而滚过来的球,只见她不慌不忙,伸腿将球稳稳接住,一记劲踢,球直飞数丈。可见这种趯鞠的水平是相当高的。同时也说明这时的女子蹴鞠活动已具有了一定的技术。
第二种是带球门的比赛。
还有一种是左右军各十六人的。
不设球门的比赛,其竞赛 *** 可分为两类,即不分班和分班两种
第四,这时的蹴鞠已经进入了商业机制,由于蹴鞠深受人们欢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起了促销文章。据史料记载,在汴京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据《蹴鞠图谱》的记载,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专门 *** 鞠的手工业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种,《蹴鞠谱》中记载的有41种。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蹴鞠的繁荣发展状况。
第五,宫廷的蹴鞠较具特色。宋元时期,爱好蹴鞠的帝王与大臣亦不乏其人。钱选所临苏汉臣之《宋太祖蹴鞠图》,表现的就是太祖、太宗、赵普、郑思、楚昭辅、石守信六人在一起蹴鞠的情景。图中不见球门,故这种"六人场"当是"一般场户"中的踢法。北宋宣和时的李邦彦也是极喜好蹴鞠的一位宰相,他曾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因而被时人称为"浪子宰相"。
宋代的宫廷中还建有足球队,在朝廷举办的各种盛会上,往往就有足球队出场表演。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足球队的队员,分为三等:之一等称"球头",第二等叫"次球头",第三等为一般队员。每队有"球头"一名,"次球头"两名,一般队员十余人。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宫廷足球队。
第六,蹴鞠活动进一步平民化,并出现了专业的民间组织。宋元民间蹴鞠十分盛行,北宋时,开封的百戏活动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艺人,初春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踈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的景象。
南宋时期,民间蹴鞠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更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可见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之广。当时的民间还出现了足球组织,时称"齐云社"或"圆社"。齐云比之踢球高入云端,圆社则更为形象。据《蹴鞠谱》的记述,该球社在京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这些话都是对球社的反映和称誉。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足球协会了。民间足球组织的出现,更使这项运动趋于社会化。它从军队、宫廷的专业队,更进一步普及于民间。
到了元辽金时代,市民的蹴鞠活动亦很兴盛,而且还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元曲中就有很多描写当时市井闲人蹴鞠活动的情况,如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散曲中有两首《女校尉》套曲,校尉是园社中艺人的更高等级,元代有了女校尉,"蹴鞠场上,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刻意"。"关白打、官场小踢,竿网下,世无双,全场儿占了之一"。女蹴鞠艺人表演在消闲娱乐中有重要地位,"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唯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邓玉宾《仕女园社气球双关》更道:"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园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等等。这说明,元代市民的蹴鞠继宋之后仍非常普遍。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曾在内蒙的辽墓中,发现了当时蹴鞠活动的壁画,从画面的布局看,应是一般的"白打"踢法,说明在辽代的北方少数民族中,蹴鞠活动也较为普及。
综上所述,在古代蹴鞠的发展史上,唐宋时代的蹴鞠运动堪称中国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四、蹴鞠活动的演变及逐渐消亡
中国古代的蹴鞠,发展到明清之时,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娱乐化,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竞技性。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之一,蹴鞠运动进一步成为宫廷的娱乐项目。明代的蹴鞠活动是各种球戏活动中的一种,最为流行。其运动方式大都沿用宋元时期的带球门竞赛和不设球门的比赛,但也有一定的变化,这从汪云程所著《蹴鞠图谱》可以看出。《明通鉴》卷四十三《武宗正德元年》有明武宗朱厚煦踢球的记载:文安县的大盗张茂,因"家与太监张忠邻,结为兄弟",并经常出入禁中,侍奉武宗帝"蹴鞠"。王誉昌作的"崇祯宫词"里有一首诗写道:"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这首宫词,描写的是宫女们陪伴着皇帝的宠妃进行蹴鞠的情景。
明代宫廷蹴鞠活动还见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就绘有朱元璋的重孙明宣宗朱瞻基观赏侍臣蹴鞠的情景。
在《明通鉴》前编卷2中,还对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喜爱蹴鞠之事作了记载:"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说明踢球和乐连在了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但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
第二,蹴鞠运动普及于妇女儿童当中。民间蹴鞠之风进一步兴盛。张岱《陶庵梦忆》之"扬州清明"条记载,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以"斗鸡蹴鞠"为乐。上海博物馆所藏明杜堇《仕女图》中有仕女蹴鞠的一段画面。画面反映了当时蹴鞠是沿袭唐之风俗,以一般场户的蹴鞠活动为主。
明代蹴鞠的社会性,较前代相比,虽然逐渐缩小了,但是见于文物和史籍记载的资料,还是不少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明杜堇画的《仕女图》有蹴鞠场面,在明王圻的《三才图会》中也有蹴鞠画面的描绘。此外,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物收藏机构中,都藏有描绘当时妇女和儿童蹴鞠的场面。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堂十二扇明代巨型木胎屏风《黑漆彩螺钿仕女游艺图屏风》上面的园林仕女图中,就描写了一群贵家妇女正在园内进行蹴鞠等的游乐活动,这可以说是一幅当时上层妇 *** *** 乐的真实图景。而考古工作者于1956年~1958年在北京市昌平县明定陵出土的一件明孝靖皇后的女夹衣上,还绘有包括蹴鞠在内的百子戏图案,这些图案均绣于夹衣的胸及两袖上。在蹴鞠图案中,有三个少年在作蹴鞠游戏,中间一人正腾身以足踢球,两边的伙伴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被踢起的皮球,画面生动有趣。这些文物资料都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由于蹴鞠运动仍然广泛地普及于妇女儿童中间,因而它在这一时期,也就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当作了生活用品的一种装饰了。
第三,文学作品中对蹴鞠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时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娱乐化和逐渐衰亡的过程。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是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 *** 李桂姐踢球的事,从中可以了解到明代蹴鞠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况。小说中这样写道:"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梢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这一时期踢球的娱乐性质。宋代的足球艺人,可以在皇宫的宴会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卖艺,而明代的圆社却只能在妓院中娱客了。
到了清初,以娱乐为题材的蹴鞠活动还较为普遍,在这一时期的文物资料中还时见一些儿童、妇女进行蹴鞠活动的描绘,但这种蹴鞠运动在明末清初进一步走向娱乐化的趋势,实际上也预示着盛行于中国数千年的蹴鞠运动开始迈入衰亡的边缘。
出生于山东淄博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其所著的《聊斋志异》是清代描述当时蹴鞠活动仅有的作品之一。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已经寥寥无几了。象《红楼梦》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书中只有一次提到蹴鞠,而且也只有一句,即"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中,有多处故事涉及到蹴鞠活动,如《汪士秀》、《小翠》等,其中《汪士秀》中有较长的关于蹴鞠活动的描写。书中是这样写的:汪士秀是庐州人(今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于踢球。几年前,父亲在钱塘江中溺死了。汪士秀南游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酒后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那会踢球的老者象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傍。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此我家流星拐也。"谁知汪士秀一脚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时间湖上人球俱杳。原来那四人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鱼膘做成。
蒲松龄在写球被踢破下落时,用了这样一句来形容:"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犹如经天之慧,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如果把这一句话移来形容我国古代蹴鞠发展的过程,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像慧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灭绝了。
总之,我国古代蹴鞠在清朝中叶便逐渐走向了灭绝,但是,几千年蹴鞠运动的影响,在人民中间并未完全断绝。爱好溜冰的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形式结合了起来,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但这也不过是盛行于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清代中叶以后,在社会因素的制约下,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终于被取代。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足球的兴衰,寻找其灭绝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 *** 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的娱乐。清王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活动;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踢球娱乐的兴趣;从蹴鞠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由直接的对抗比赛改变成间接的对抗比赛,失去了练武、练身、练意志的特点,减低了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由自身的娱乐活动转变成供他人的娱乐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狎巷的宴饮娱乐,使足球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便不能不趋向灭绝。
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中国祖先们不仅发明了足球,而且创造出了丰富的蹴鞠技巧和完备的比赛规则,为现代足球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的一大贡献。